张海英:究竟多少公益基金变成了公益银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2:0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张海英
陷入 “善款放贷”、“善款投资”、“公益项目缩水”等质疑的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以下简称河南宋基会)这几日倍受舆论关注。相关负责人称,基金会在十年前即成立专门的投资公司,对所持资金进行保值增值;在投资过程中,投资公司以“投资换取捐赠”,进一步扩大本金规模。近十年来,吸引资金,投资做大,几乎成为了河南宋基会的工作主线。在2005年之前,宋基投资最主要的投资渠道,是向企业发放贷款。
(9月5日《钱江晚报》)
河南宋基会存在多个怪异现象:作为一家省级公益组织,资产高达30亿元,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资产还要多10倍多;资产是“巨人”,而公益支出却是“小矮人”;筹集资金能力超强,而资产负债表却显示手头货币资金不多;挪用善款放贷,而地方监管者却长期不闻不问。
更为怪异的现象是,河南宋基会的一个公益项目4/5变身成了豪宅,而这个豪宅的开发企业却由基金会工作人员在操作。从表面上看,宋基投资应该是河南宋基会旗下公司,但从股权关系来看,如今的宋基投资与河南宋基会并无半点关系。也就是说,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事情变得异常复杂和隐秘。
尽管目前还有不少问号有待打开,但基本能看清河南宋基会管理者的运作手法,一种手法大概是以公益的名义募集善款借给宋基投资,然后放贷要“捐款”再放贷,或投资房地产、钢铁,变成个人财富;另一种手法是,以公益的名义直接拿地,然后把大部分公益用地开发成房地产项目,把利润装进少数人口袋。
造成这种慈善资产很庞大,而慈善价值缩水的原因,在我看来不外乎两个:一是当地监管部门对这种挪用善款放贷的行为放任不管。例如,河南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称,“河南省民政厅主要对基金会进行监管,并不具体过问其下属的投资公司。”监管者只监管基金会,不管善款被挪用,这显然是失职。
二是,制度的模糊给了某些人挪用善款的机会。据悉,现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对于基金投资的规定只有一句话——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这样空洞的制度无疑约束不了某些人,对数额庞大的慈善基金管理很难进行有效规范。
从报道来看,不仅河南宋基会有许多值得质疑的地方,而且中国宋基会旗下也有若干公司,许多公司在中国宋基会年报中几乎无迹可寻,营收状况、开支走向,均在政府与公众的视野之外。既然河南宋基会存在不少问题,那么中国宋基会、其他省级宋基会不排除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以为,民政、审计、司法等部门急需要介入河南宋基会进行调查,不仅要彻底审计、公开所有账目,而且对公益开支离规定相去甚远、违反商业银行法放贷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法律法规的尊严,也关系到中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生命力。
众所周知,最近红十字会、青基会、慈善总会相继陷入舆论质疑的旋涡,如今宋基会又“沦陷”,让中国慈善事业雪上加霜。这一切的缘由,都是监管失职和制度缺位造成的。比如说,对公益基金投资,《基金会管理条例》只有空泛的一句话来规定,更不见《慈善法》的踪影,试问,当下我们拿什么来约束河南宋基会这样的慈善组织?
既然河南宋基会有可能是披着慈善外衣的“狼”,那么,“宋基系”就有可能还存在其他披着慈善外衣的“狼”;既然宋基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问题多多,那么,在这些问题慈善组织之外,是不是还有不少公益基金变成“公益银行”,还有不少慈善组织打着公益的旗号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