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山东省寿光市:信用联保架金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9: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这是丰收的季节。8月26日,记者来到山东省寿光市,在寿光农商行稻田镇赵庙分理处蹲点采访。在这里,记者遇见了第一次来到赵庙分理处办理贷款业务的菜农李国信。

  

山东省寿光市:信用联保架金桥

  张龙云依靠寿光农商行的贷款建起了三个种苗场,图为他(左二)正和工人一起扦插黄瓜苗。 本报记者 陈莹莹摄

  李国信今年种圣女果赚了7万元,打算再建一个大棚,还缺3万元。去年,李国信收到了寿光农商行发的授信额度为9万元的信易通卡;一周前,他和村里其他两个大棚种植户签订了“三人联保”合同,将信易通卡换成了贷款证;今天,他在信贷柜台填完申请书,3万元就直接打到了贷款证上。这就是寿光市农商行的“联户联保”政策。

  “这段时间农民卖了蔬菜手里有钱了,要扩大生产,敢投入了,贷款业务就多了。”寿光农商行赵庙分理处负责人韩春伟告诉记者,在2003年“联户联保”推广之前,赵庙分理处的权限很低,2000元的贷款都得去上一级的支行批。现在,这个基层的村一级金融机构的存款量已达2.1亿元,发放贷款共计1.2亿元,业务辐射周边25个村。

  “走,跟我们看看贷款户的情况去。”韩春伟说。

  8月27日,下午,雨转晴

  张龙云“找对象”

  跟着韩春伟和分理处的贷后监测员蒋茂生,记者来到了稻田镇陶官后村。村民张龙云听说农商行的同志来了,忙不迭地邀我们去看看他的龙云种苗场。61岁的张龙云是村里第一个大棚种植户,2008年又办起了种苗场。

  “3个大棚,每个棚建设成本十几万元,一个棚40万苗子,5毛钱一棵,少说也有近百万元资产。”蒋茂生熟练地算起了账。

  “没有贷款,哪能有这么大的规模?没有贷款,哪能从种菜改成育苗?”张龙云回忆说,1989年他第一次贷款,在信用社费了很大的劲才贷出300元。2008年,他根据农商行的“联户联保”政策,和弟弟张凤云以及其他两个村民组成了“四户联保”共同体,贷款额度提高到5万元。

  种苗场的生意越来越好,农商行给张龙云的授信额度也从5万元逐渐提高到15万元、20万元和现在的45万元。张龙云又找了同样办种苗场的张同卫、张连富兄弟俩组成了新的联保体。

  “你不和弟弟联保了,他心里有想法吗?”记者问。“这有啥,这就跟找对象似的要门当户对。”张龙云解释说,建一个蔬菜大棚只需要10来万元,买一个大棚的苗就得近30万元,自己需要的现金流量远比弟弟大;另一方面,弟弟在授信额度远低于他的情况下替他作保,承担的风险更大。

  同村、贷款用途一致、3至5户、其他几人的授信额度之和大于授信额度最大的一个,这是“联户联保”的4个前提。根据这4点,农户往往都选择同样从事种植或者养殖、经济条件差不多的村民互为担保。

  去陶官后村采访的路上,经过了西菜园村。韩春伟告诉记者,“联户联保”的升级模式“大联保体”和完全不需要任何担保的“诚信通”,都在这个村成为现实。记者和他相约,第二天一定去西菜园村瞧个究竟。

  8月28日,上午,晴

  张象信的“教训”

  早上8点半,分理处刚一开门,张象信就带着妻子董凤秀来了。韩春伟说,这已经是张象信第四次为贷款的事儿来了。

  张象信家里有3个蔬菜大棚,2009年8月17日,他和同村的几户人家签订了“五户联保”合同,拿到了贷款证,最多能贷4万元。去年,一个联保户贷款2万元后出门打工去了,贷款到期了没人还。

  “逾期3天后,我就挨家挨户通知了其余4个人。”蒋茂生说,当时他提醒张象信他们,赶紧凑钱把钱还上,否则所有人的信用评级都会受影响。可最后,还是等外地打工的联保户赶回来以后才归还贷款,逾期50天。

  “这下子可知道厉害了!”董凤秀在一旁感慨,轮到自己要贷款了,才发现违约影响信用,给人担保也得负大责任。

  “贷款证上写着授信期限是35个月,也就是到2012年的7月到期,那个时候会重新评定你的信用等级和额度,去年的违约事件肯定会带来影响。”韩春伟详细地向张象信两口子解释政策,同时提醒他们,再出一次违约事件,就再也不能贷款了。

  “下回可不敢随便担保了,得好好挑联保户。”张象信说。

  事实上,寿光市农商行农户贷款的年度违约率仅0.31%,低于全行的0.43%。用韩春伟的话说,就是“农民真是讲信用”。但即便如此,很多农户在享受“联户联保”带来的好处时,很难真正感受到其中的风险。用信用贷款,用信用担保,就得牢牢看护好自己的信用。

  8月28日,下午,阴

  东西菜园村的差距

  西菜园村有340户人家,1000多亩土地,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目前有137户村民加入了村“大联保体”,这是为了满足经济发达村镇的金融需求,增加授信额度和简化贷款手续的一种方式。

  张少华在农商行的贷款经历很具代表性。2007年,种植一个大棚的他和几户村民签了“五户联保”合同,贷款5万元;2009年,他和其他136户村民一起加入了村里的“大联保体”,按照5%的比例交纳了保证金,贷款10万元;2010年2月3日,张少华又成为村里第一批“诚信通”用户,贷款额度20万元。

  从“五户联保”时5个人一起去银行签合同,到大联保的时候银行上门给137户统一签合同,到诚信通时已经完全不需要任何担保。贷款的手续越来越便捷。

  “我贷得勤,还得勤,所以信用是最高的3A级。”张少华拿出自己的贷款证,让我们看上面的记录,利率浮动比例从联户联保的80%下调到“联户联保”的60%,又调整到“诚信通”的30%。

  “我们算过一笔账,利率少上浮10个百分点,5万元的贷款一年能省316元。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要通过利益驱动让农民讲信用,让他们感受到诚信是金。”韩春伟说。

  从2009年开始,农商行对连续3年贷款但无任何不良记录的3A级信用户办理“诚信通”农户免担保贷款,完全以农户信誉为保证,不需要任何担保。经由村里和农商行组成的评议小组的推荐,西菜园村一共有5位村民成为“诚信通”用户,贷款总额度65万元。

  作为西菜园村的邻村,东菜园村的经济发展则落后了很多。因为地少人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均年收入比西菜园村少近2000元。

  “经济条件不行,很难形成担保体。”东菜园村党支部书记张有村说,信易通卡几乎家家有,平均信用额度在8万元上下,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敢贷款,既怕自己挣的钱不够还贷款,又怕自己替人担保后对方还不上钱。目前,东菜园村的108户人家,只有59户加入了“联户联保”,而很多村民就算已经和人共建了“联保体”,依然抱着能不贷就不贷的想法。

  “越穷越不敢贷,没有贷款还款记录,信用等级就上不去。”韩春伟说,东菜园村发展需要好项目,也需要农民敢用信用,只要尝到甜头,他们就会知道,信用贷款能带来真金白银。

  在寿光农商行,形成联保体的最小单位是3户。以信用为基础,寿光的农户们构建起了一个个稳固的“铁三角”。但要让农民致富,这个“铁三角”还需要切实发挥作用,使联保体成为“金三角”。

  首先,要让农户有信心使用“信用”;其次,要让农户兼具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联保体的本质就是让农户靠信用作为担保、借合力抵御风险;最后,“联户联保”的发展还需要从细处着手、便民利民。

  只有不断改进“联户联保”的模式,做好宣传和服务,才能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由“担保”向“信用”转变。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