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财团国际化进程价值大打折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14:16 来源: 《环球财经》杂志蹉跎的十年
蹉跎的10年使日本财团国际化进程的价值大打折扣
■ 《环球财经》记者 刘洋
2005年,获任资生堂(TYO:4911)首席执行官后,前田晋三就将全球化视为企业的优先发展任务。他不断向员工描绘公司的愿景:资生堂将“成为一家源于日本、代表亚洲的全球性企业”。
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通过主导国内市场奠定全球地位后,日本财团对全球化的渴望溢于言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优质的资本和人才储备,进而创建利润增长与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机制,而这些才是新科技革命时代克敌制胜的根本。
日本似乎具有取胜的全部条件:巨大的企业规模,先进的技术储备,强大的质量标准,优秀的服务能力,卓越的国际声望,以及在本土市场的强势地位和适合国际交易的坚挺货币。
任何全球化尝试都必然经历一定时期的外延式增长。对此,日本财团并不回避,国内经济的萎靡和日元的走强甚至使他们热衷于此。但它们把资金过多投向了成熟行业和基础设施。这些投资为他们所擅长,其收益也稳定得如同3A评级的国债,这使他们得以避免营收的大幅下降,但他们在赢得现在的同时,却与未来渐行渐远。
对日本而言,如果说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失去的十年”,那么21世纪的最初10年则是“蹉跎的十年”。他们过分追逐成熟产业的既得地位,对全球大势却视而不见,将重振经济的良机一一挥霍。最终,现实世界跟人们的主观臆想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尽管日本财团一度席卷全球,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庞然大物就逐渐淡出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
从1995年到2009年,日本企业在“财富全球500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35%一路跌至13%。如果用本土以外收入、资产和股票的占比衡量,在日本最主要的16个行业中,15个行业中最大10家企业的全球化程度都严重落后于其海外同行。惟一的例外是汽车,但即便是这仅有的优势产业,日本也未能摆脱其“质量差”的国际形象。
时至今日,国内市场仍然为日本高科技企业贡献着超过50%的收入。但日本早非高科技产业的乐土,其高科技市场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5%〜10%和其他发达国家的2%〜3%。即使日本企业能够像以往一样成功捍卫其国内市场,其在全球市场的颓势依然难以遏制。麦肯锡预测,日本高科技企业的市场份额在3年内还将下降20%,这意味着还将有超过300亿美元的收入与日本财团绝缘。
细分领域的情况更加惨不忍睹。
2005〜2009年期间,日本企业在国内液晶电视市场的份额从96%上升到100%,但在北美,其份额却从40%下降到30%。2004年时,日本企业还占据着液晶电视全球销量榜的前两位,但到了2009年,三星(SEO:005930)和LG (SEO:034220)就已经取而代之。
个人电脑市场上的形势甚至更加严峻。2004年时,日本企业在该市场前五名中还独占三席,但现在,却仅剩下位列第五的东芝(TYO:6502),新晋明星则是联想(0992.HK)和宏碁(2353.TW)。而人们不应忘记,日本是全球率先挑战美国计算机霸主地位的国家,“日美第五代计算机之争”是80年代初全球热议的焦点,NEC甚至在很长时间内都力压英特尔扮演着全球最大半导体出货商的角色。
“真正的武士绝不会去编写软件”,这又使日本企业在信息时代利润最丰厚的软件和IT服务市场上全面失势,全球高科技市场绝对增长量中的一半因此与日本财团擦肩而过。
在“赢家通吃”的高科技产业,领导地位的丧失是灾难性的,因为每个细分市场中前两名的企业往往会攫取几乎全部利润。这使日本陷入了一个似乎无解的循环:它的专利层出不穷,创新力却难以为继。在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发布的2010年度报告中,世界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再次与日本无缘,取而代之的是新加坡和韩国。
这是日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它的直接对手已经回到亚洲,尽管它依旧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