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五年内我国居民收入有望翻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01:14 来源: 经济参考报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近日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长白山)研讨会上表示,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多种新变化,中国亟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消费应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是从目前看,主要是受制于居民收入,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针对这一现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而且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初步估计,在未来十年中,如果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居民收入将翻番;在未来五年中,如加上社会保障开支力度加大,预计包括工资在内的居民收入增长有望达到15%左右,这意味着居民收入五年内翻番。这表明中央正在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力促消费扩大。
增长趋势开始收敛亟须寻找新增长点
曹远征认为,从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经济成长正步入新阶段,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新变化。首先,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预示着出口导向必须转向内需扩大;其次,国内剩余劳动力不再充裕,意味着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再次,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意味着投资驱动性经济增长能力减弱;最后,节能减排成为世界性趋势,意味着资源消耗性经济难以维持。
由此,结构调整不得不为,亦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成长的主基调。中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虽然仍占G D P主要部分,但服务业比重加大;与此同时,农业劳 动 力 持 续 下 降 , 目 前 已 不 足50%,这共同预示着尽管工业化进程仍在继续,但开始进入中后期,结构升级的方向是服务业。
在过去三十余年中,中国进行双重转轨;即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这一转轨过程是由改革开放推动的,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化进程都与世界接轨,从而成为最大的开放经济体。
从未来看,中国经济仍处于转轨之中,其长期趋势性增长因素———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在继续。受这一趋势因素推动,中国经济仍能维持较高的增长率。
但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已步入中后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已经开始。
“从较长时期来看,2009-2011年将是中国经济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实行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欧美的消费需求在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之后将进入平稳增长期,中国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政治的长治久安必须理顺房地产市场,中国这个过去几年一直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国家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艰巨。”曹远征说。
消费应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曹远征说,中国经济成长步入新阶段后,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如果不出现意外,预计2025年前后,中国经济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人均G D P仍在世界排名的后列,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实现民富国强仍然任重道远,但是过去三十年有利的增长因素正在减弱。
更为重要的是,2010年中国人均收入为4000美元,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已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上限。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一阶段极易出现“中等收入陷阱”,致使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拉丁美洲国家就是前车之鉴。
二战后拉丁美洲国家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某些国家人均收入甚至超过战后的欧洲。但时至今日,这些国家人均收入仍在一万美元以下,尚未走出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相形之下,同时期的亚洲国家有的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如韩国,1961年人均国民收入87美元,目前接近2万美元,因此,拉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引人注目。
关于拉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解释众多,有政治学,社会学等等。从经济学角度观察,收入差距过大,中等收入阶层过小,从而以消费为主的内需不足是主要问题。目前,巴西、阿根廷的基尼系数在0 .5以上,而韩国仅在0 .3左右。这也是韩国经济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
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挑战主要是: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内需不足。若想加快发展,必须依靠外需。而外需一旦变化,则必然出现经济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就是例证。
解决途径则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扩大国内市场,使经济发展不完全依赖于外需,从而可持续。
它的政策含义是: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政策需要系统性调整,并由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从供给推动的角度转向需求培育的角度是政策转变的要点,相应的经济结构将由第二产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核心是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居民收入要做到“两个提高”和“两个同步”
曹远征表示,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这种消费相对落后主要是受制于居民收入。一方面,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低,主要倚重于工资性收入,而工资性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主要依赖于农产品收入,但农产品价格偏低。
正是在这种国内经济形势下,2010年10月党中央对“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曹远征说,《建议》中第二部分第二条至为重要,就是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能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成为“十二五”规划的新亮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居民收入。要增加居民收入,就必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大力推进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居民收入要做到“两个提高”和“两个同步”。两个提高是:在初级分配中,提高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在国民收入中,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两个同步则是:居民收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同步,居民收入与G D P增长相同步。
初步估计,在未来十年中,中国的G D P增长将保持8%以上,如果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则十年内居民收入将翻番。在未来五年中,如加上社会保障开支力度加大,预计包括工资在内的居民收入增长有望达到15%左右,这意味着居民收入五年内翻番。这就是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力促消费扩大。
曹远征说,“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它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中心,通过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一系列改革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
由于“十五”、“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预计在“十二五”规划约束性考核指标中,经济发展类指标的权重将有所下降,而社会发展指标权重将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