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统于什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0 01:22 来源: 中国经营报秋风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要求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这里的读点历史,就是透过经典,回到华夏漫长的历史中,寻找智慧,这些智慧恰恰因为其古老而是有效的,因为,优良治理的大多数智慧其实是永恒的。
习近平举了一个例子,即“大一统”思想。确实,大一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尤其是《春秋》公羊学的核心主张之一。然而,大一统究竟是什么含义?现代人一般将其理解为维护国家统一。不错,“大一统”确有这样的内涵。但准确说来,这只是大一统的结果,维护了政治共同体的联合,但儒家大一统说真正的智慧在于揭示了,如何达到这样的结果。
“大一统”观念最早的表述,似乎是孟子的“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孟子与梁襄王的一段对话: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毫无疑问,见证了当时诸国争霸给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孟子主张,天下当定于一,重建和平的共同生活秩序,孟子也希望出现这样的王者。但是,这样的王者是有其特定角色规范的,那就是行仁德。在孟子看来,治理的枢纽是王者之德行,而王者就是仁德的具体化、人格化。因而,孟子所说的“一”,也可以理解为他所理想的制度。在孟子的论述中,王者与他所理想的制度是合二为一的。因而,这个“定于一”所诉求的,与其说是权力、武力的统一,不如说是优良制度的统一。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目标又规定了实现它的手段,只能是行仁德。孟子还告诉他所游说的诸侯,这样看起来不那么现实的手段,其实效果是最好的。只要君王具有伟大的德行,构造出优良的制度,人民会自动地顺服,其统治的区域可以自动地扩展,从一国至天下,是没有限制的。也就是说,在孟子看来,唯有尊重人民之尊严、自由,旨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之安全的优良制度,才可以维护国家、天下和平的共同生活秩序。
《春秋》公羊学则明确提出、深入阐发了“大一统”观念。《春秋公羊传》开篇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作如下阐释:“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东汉今文经学大师何休解释说:“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正,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
由此可以看出,公羊学所说的“大一统”,“大”系叹美之辞,或者是动词,意为重视、突出、彰显、赞美,显示《公羊》“大”此“一统”之义。所谓“一统”,即王者通过改元、改制这类象征性的政治程序,宣告新的治理秩序之开始。因为王者的治理秩序乃是一个涵盖天地万物的整全秩序,所以是“一统”。
可以说,“大一统”说之根本在于构造出一个由天到人的完整秩序。董仲舒在天人三策的第一策中说得比较清楚:“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这就是公羊学的基本理念,董仲舒在另外一个地方更简单地将其概括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至此,公羊学“大一统”说的基本理念就很清楚了:治理就有君、臣、民之分,要维持秩序,就需要政府,政府有首脑,有官员,他们负责治理人民。民众应当顺服君主,这是优良秩序之所必须。但是,政府的权力绝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任意的。绝不是说政府想有什么权力,就可以设立、行使什么权力,政府的权力必须有其客观的来源,这就是董仲舒所说的“法天”。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也必须遵守程序。
公羊学“大一统”所说的创造性在于告诉君主,在你之上还有天。天既是一套客观的自然法体系,君主必须以此治理;天也是一个人格神,可以监察人间。通过这种方式,公羊学把原来拥有绝对权力的君,装到了笼子中。
可以说,儒家的“大一统”说其实是一种古典宪政主义理论。现在很多人基于中国现实比较强调宪政的限权一面。但完整的宪政也就是“大一统”说所呈现的那样:构造一个拥有足够权威、权力的政府,它足以有效地执行法律,但同时又用客观的规则、程序、制度限制它的权力,控制它行使权力的过程。这样的政府可以带来秩序,而自己又不会变成秩序的破坏者。在这样的秩序中,民众可以较低成本合作、交易,当然也就乐意生活于这样的秩序中。
因此,回到儒家“大一统”说中,确实极大地有助于面临挑战和困惑的国人找到制度转型与文明复兴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