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苦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3 16:42 来源: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共同的 “苦业”,就是金钱崇拜,和以前的“穷光荣”是两个极端。
文/石语
因为执着于快乐,人们往往回避苦难。即使它时刻都在每个人的身边,除了地震海啸的自然灾难,生老病死的身体痛楚,更有日常生活中无尽的烦恼。
任何信仰,都是为了超越人生的苦难。从社会学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苦难教育。
肉身之苦
石语:谈到苦,很多人会问,人生怎么会是苦的呢?不是有很多快乐吗?甚至,有人因此而指责佛家悲观消极。其实,佛家的“苦”和现代人说的“苦难”并不是一个概念。
净因法师:一般人认为的苦就是外在的苦难,比如自然灾害,生病等,五官能感知到的。佛家说的苦,还有两层更深的含义。一,行苦,无常变化而引起的苦。佛家承认生活中有各种快乐,但快乐不是永恒的,比如美貌,执着于永恒,会引起更大的痛苦;二,坏苦,生命无常是最大痛苦。如果说我们的各种快乐是一座大厦,那么这个大厦是建立在生命基础上的。其实,人生不过百年,生命本身就不长久,快乐的大厦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意识到这些,人就会放下执着,活得更超脱、自在。
石语:自然界的灾难,身体的死亡,这些都属于苦吗?
净因法师:一个人的苦是种种因缘际会,其中不排除自然界。佛家讲境由心生,境随心转,并不是否定自然界规律和物理的法则。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物理界的地震海啸,还有遗传法则的生老病死。这些都是人不能控制的,都带来苦难。但都不是绝对的苦难。
佛家不是彻底的消灭苦难,而是从心灵上减释自然苦难给我们造成的痛苦。比如汶川地震,我们去做超度,通过愿力使遇难者灵魂超脱,生者得到安慰。
地动山摇,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意识到自然物理规律不可抗拒,坦然顺应,苦难也就不是绝对的。通过更新心灵来化解痛苦,使境随心转。
石语:苦是怎么产生的?
净因法师:佛家讲苦是一个过程,从起惑、造业到受苦的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是因为痴,意识上生了病,思维出了偏差,和你的文化知识水平没有必然的关系。知见上有了迷惑,带来相应的行为,就是造业,结果是受苦。
石语:成了佛,会避免日常生活和自然规律的苦难吗?
净因法师:佛也要面对自然规律和现实中的苦恼。佛陀一生好多弟子不听话,所以定了戒律去管束他们。晚年有个堂弟叫提婆达多经常要害他。因为化缘经常化不到,他曾经饿了三个月肚子。佛陀要面对这一切,但他的心智磨练到使境随心转,不把苦难当苦难,也就没有苦难了。
石语:佛还有肉身的苦楚吗?
净因法师:佛陀明白地告诉弟子,我的肉体也受老病死苦的考验,我讲的话你领悟了,化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才是领悟。依照自然的规律,佛陀的身体也会老朽腐烂。
老年时,佛陀经常腰酸背疼,还有头痛症,讲经讲到一半说, “我今天腰酸,讲不下去了,舍利弗,你替我来讲吧。”这些在佛经里都有记载。
佛没有超脱自然规律,是正确面对自然规律,并认识到在整个的世界进程中自然规律本身也是虚幻的。四大皆空,世界也是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地球都是要消失的,自然界的苦难也仍然是因缘际会,不是绝对真实的,重要的是面对,化烦恼为菩提。
不随缘的痛苦
石语:自然规律之外,生活中的烦恼痛苦,几乎都是需求的不满足。基督教制定了律法来规范人的欲望,佛家怎样引导化解不满足的痛苦?
净因法师:对于欲望,佛家除了对出家人和居士有一定的戒律外,并不否认需求的正当性,更重要的是看欲望对你自身起的效果,是让你快乐还是痛苦。而这取决于你能不能随缘。不随缘的需求,超出现实条件的需求,是强求,是妄念,等候他的必然是苦果。
比如吃饱饭是正当的需求,但米饭是饱,人参海参也是饱。看人家吃山珍海味,你吃不起,就烦恼,这就是妄念,是因为你不随缘。妄念带来痛苦。
觉悟到苦的根源,放下,不强求,就能脱离苦恼,得到当下满足的快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僧人托钵行乞,是一样的道理。
石语:对于权贵豪富来说,由于欲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是不是就不存在苦的问题,不需要觉悟了呢?
净因法师:没有觉悟的人,欲望是无止尽的,所谓骑着骡子思骏马,官居宰相想王侯。富可敌国的人,如果不能随缘,照样受着乞丐的痛苦。
另外,世界因缘不定,福报也有用完的时候,现在的富贵之人将来可能贫贱,今生享的福越大,来世失去时感到的痛苦也越大。因此,任何人都会感到苦,都需要认识到苦。
苦难的教育意义
石语:常常听到人叫苦,人们为什么无力摆脱苦恼,得到快乐呢?
净因法师:凡是在叫苦的,还不是真正觉悟,是对苦有了初步的感受,但苦头还没吃够。真正吃够了苦的人,没有时间叫苦,而是在反思的过程中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化解苦上,然后才能放下苦。从生命的最低点,重新上升,这叫转迷成悟。
从认识到苦,到得到快乐,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步骤,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先认识到苦,有勇气面对,承认自己有麻烦(苦谛)。下一步是找到原因(集谛)。再进一步,相信任何麻烦一定可以化解(灭谛),从而建立起离苦的信心。第四步就是踏踏实实用各种方法努力去化解麻烦(道谛)。这种过程,可以说跟你信佛与否都没有关系,和佛陀没关系,是化解人生旅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的四个步骤。
石语:这好像无关信仰,也是一种社会心理教育机制?
净因法师:讲苦不是为了强调苦,是为了让人正确面对苦难和得到疗愈。现代社会,人们很少关注到苦难教育。我们在学校里受的教育是五讲四美,一片光明。出来到了社会上,四处碰壁,无所适从,开始怨天尤人。这种教育,看起来很积极,效果却不好。
就像打预防针,佛家提醒人生需要直面苦难,就像基督教提醒人类需要反省罪恶,都不是为了宣扬苦难或罪恶,而是要培养应对苦难与罪恶的能力,以致最终超越苦难。
关心别人的痛苦
石语:佛家讲罪,着眼点还是在于造成自身的苦?
净因法师:在法庭上,人面对审判者认罪,是被动的。认识到罪业对自身造成的伤害,要消除这个苦,是主动的。
佛家承认人自私的本性,顺应人的自私本能去启发他。苦,无人不知,可以引起共鸣,当下就能体验,不需解释太多。罪,感觉没这么直接,好多情况下是无意做了坏事,伤害了别人,不一定会承认。从自身觉悟的角度说,讲苦比讲罪更实际。
石语:离苦得乐,除了靠每个人自己认识苦,也需要得到帮助。这就意味着我们除了觉悟自身的苦,还需要帮助别人。在这上面,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爱,是不是也有相通之处?
净因法师:佛家没有一个基督那样的救赎者,主张自觉,佛陀之提供教师式的指导。但并不是不提供帮助,菩萨的慈悲就是最大的帮助。
慈悲不需要条件,也没有时空限制,超越因缘聚合,因此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要把敌人当成自己来设想对方的处境,这和基督教的“爱你的仇敌”近似,和儒家的“仁者爱人”也相通。
普通人最爱的是自己,佛家要求你逐次传递到爱家属、爱陌生人、爱敌人,直到爱众生。你开始可能功力不够,自己还有很多苦,先救你自己。把你自己弄好了,可以锻炼爱的能力,去关怀别人,甚至把承担别人的苦,当成自己的快乐,这就是修菩萨行,直到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度尽地狱中的众生。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共同的 “苦业”,就是金钱崇拜,和以前的“穷光荣”是两个极端。对这个共业,需要认识和化解,宗教和文化都在做这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