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民伟:也说道德血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4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贾民伟
近年来,“道德”、“良心”等关于伦理的词频频见诸媒体和公众嘴边,可谓耳熟能详。特别是温总理两度告诫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之后,民众的道德意识逐渐觉醒,道德心理逐步强化,道德行为似乎更谨慎,对违背“道德底线”诸如食品安全等损害公共利益或安全的事件或人物更是深恶痛绝,恨不能亲手除之。
温总理的两次提醒,一次是针对所有的企业家,一次是针对房地产商,他们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可偏偏又是被“提醒”的对象,难道他们自己心理不清楚吗?非也,因为道德标准即“道德底线”成了平行线,自然找不到交点,甚至有的自谓被“冤枉”,要向公众“喊冤”。所以有许多人想从理论上找原因,从伦理学中找根据,从经济学里找背景,从哲学上找方法,从交叉学科找答案,等等。但百花齐放不结果,为何?越复杂越说不清。其实总理用“道德血液”一词已非常简明,只不过有带点文采的含蓄,那不就是我们祖宗和男女老少常挂嘴边的“良心”吗?道德即良心也!
记得小时候学习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历史,当时感觉这样简单的比喻很好懂,还感到资本家比万恶的旧社会还要“恶”。后来慢慢知道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区别,可谓一知半解。后来当了大学教员,接受不断创新的理论,更有机会联系实际,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怎么感觉如今有些社会现象也如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一样?我在持续观察现实,也在不停地思考。
简言之,道德就是善恶,社会人都有善恶标准,就如同人的血液一样自然流淌。道是人头顶上的利剑,心里的警钟,手中的武器,脚下的悬崖。践行不求回报,违背即遭惩罚。感恩也好,裸捐也罢,与此无关。父母养育儿女,儿女孝敬父母,是“道德血液”使然;裸捐不是应然状态,故非道德行为,可以捐,也可以不捐,只能说明其对财富的态度。慈善也是如此,无条件的慈善是高于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而非主体的道德行为本身。正因为中国的大富豪大多是房地产老板,即使参与慈善甚至裸捐,也未必能成为道德楷模,因为有人还认为顶多还清“原罪”。这点与比尔·盖茨可能不同,人家是技术革命改善使更多人获益以赢得市场并赚钱,因为“善”而有钱;我们的有些房地产老板是因为“恶”而有钱,这个“恶”是一些人的道德标准,并不是法律标准,这里没有谁对谁错。
按照道德的理论逻辑,一个社会正常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因此流着“道德血液”。作为企业家,即是社会公众人物,普通公众认为经济的巨人起码道德上应该是大于或等于普通公众,为何要通过一些手段去把普通公众的利益转移到自己门下?合情合理是一种最直接、最简洁的伦理标准,某些老板是聪明,可公众也不傻,毕竟金钱不是道德或知识的标准。至于有人说“政府官员应先流道德血液”,未免有多此一举和引火烧身之嫌。这完全是两回事,政府官员天性为公,本身就是公民的代表,公共精神是其应有之义,公务员身份就是为公众服务,为社会谋利,如果公民认为其没有道德,除了体制内管理制度约束外,公民有权罢免,舆论可以毁之,社会可以弃之。
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而又平等的交换过程,通过市场交换过程,人类社会能够较充分地利用知识和信息为所有人服务,它作为一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交往形式,作为一种人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内涵着伦理价值,具有道德意义。市场经济首先是诚信经济,当然是法制经济。应该坚持经济与道德的一致性,把功利最大化的标准代替一般的道德标准肯定行不通。当经济与伦理道德在矛盾和对抗中发展的时候,必然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