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元贬值制造“假牛市”第四季或明年第一季是投资中国良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4 08:5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9月9日,道琼斯指数又再回落超过300点,股市对奥巴马刺激就业方案投了不信任票。欧元也进一步回落,解决希腊危机方法有二:一、希腊同意紧缩财政政策,挨几年;二、退出欧元区继续自己烂下去,不拖累别人。

  9月11日是“911”事件10周年。过去10年为反恐,美国死了4683个士兵,伊拉克和阿富汗死了超过10万个平民,你说反恐是成功还是失败?上述未计过去10年美国在这方面支出超过2万亿美元所引发的金融灾难。

  我们不能用仇恨解决仇恨,不能用增加开支去减少财赤,不能创造就业而希望经济随之繁荣……创造财富的不二法门是企业精神及人类的创见,不是囤积居奇或支持就业。

  1990年到2001年这段时间,在历史上叫做“冷战结束期”,各国不再对抗,大家携手合作搞好全球经济;2001年“911”事件后的10年叫做“反恐期”,美国到世界各地去反恐,结果恐怖事件却越反越多,今年6月11日奥巴马认为“反恐时代”应结束,但愿如此。

  投资不应由政府主导

  2008年金融海啸如没有政府插手,结果应该是把美元利率推高,令道指跌至P/E7倍的水平,情况如1982年8月美国经济经历一次大衰退,经过一段辛苦时期之后经济才慢慢复苏过来。但在美国联邦储备局大力干预下,美国利率由2007年9月的6.5厘,减到2008年底的0.25厘,2009年3月更变本加厉地推出QE、2010年11月推出QE2,令道指在今年4月的P/E上升到16倍,通胀率爬升,资金都跑去黄金市场及商品市场囤积居奇,而非创造就业。

  2009年哈佛大学的Josh Lerner写了一本书叫“Bonleuard of Broken Dreams”(《碎梦大道》,编者译),详细解释了私人投资是以“逐利”为主,而政府投资的目标只是产生就业职位,很易产生“破窗效应”(即打烂窗户的玻璃找人去维修,然后又再打烂)。

  投资应由市场主导而非政府,1990年后的日本以及现在的美国都令人担心,只有无法产生利润的行业,例如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才应由政府去做,其余只需政府制定政策并严格执行,让私人企业去做更好。

  《时代》杂志报道,加州政府曾动用1.86亿美元去改善住房能源效益,因此创造538个职位,另以5900万美元成立环保培训中心,创造719个职位。《华盛顿邮报》报道,通用电气旗下SmartGrid推出新产品,令2.8万个上门读表员失业,因为新产品不用派员工上楼抄电表。创造就业而无法提升效益实际只是“破窗效应”。

  不要为改变而改变,过去3年奥巴马上台后只改变了道琼斯工业指数,其他方面似乎未见成效。

  金价油价关系复杂

  8月份环球股市失去6.8万亿美元市值,石油分析员仍在推销“石油短缺论”——自1973年起便认为人类面对石油供应短缺,这一话题至今已讲了30 年。但我们有足够500年使用的天然气供应量,仍未能普及使用的理由是因为运送成本太贵。

  高盛估计,2011年美国GDP只能上升1.7%,摩根大通已改口为1%(去年第四季曾估计上升2.5%)。虽然道指自4月29日起回落20%,不少分析员仍在估计全年道指可上升17%,并相信QE3很快出现。7月和8月,美国M2以年率32%增长,货币已高速增长,QE3如何推出?

  美国从1980年开始的利率回落期,到2008年12月结束,虽然如此,2009 年至今,美元利率仍在低水平“牛皮”,今年9月10年期美债利率再见2 厘。参考日本过去的情况,相信美国低利率期仍要维持好长一段日子。资产价格因利率回落而被推高,例如美国楼价在2006年见顶、股票2007年10月见顶、债市在2008年底见顶、黄金目前在寻顶。金价至今未出现泡沫——不像1980年1月,但已变得“轻浮”。

  石油危机同股市升降息息相关。

  例如1973年的石油危机引发1974年环球经济大衰退,1980年石油危机亦带来1981-1982年的衰退,2008年石油危机亦带来衰退。即每次油价大涨之后,经济必出现衰退,而经济衰退又令油价回落……

  石油危机与金价的升降关系却十分复杂,例如1973年12月石油危机后,金价仍上升到1974年12月的每盎司200美元才回落;1980年1月石油危机, 金价同时回落;2008年8月石油危机后,金价一直上升到今年9月的1922美元。即1973年12月油价见顶后一年金价见顶;1980年1月油价、金价同时见顶,而这次油价在2008年8月见顶后至今3年,金价仍未见顶。

  美股2000年起进入超级大熊市,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只是超级大熊市内的小牛市。

  专家看法一致必有大事

  还记得1999年12月13日《时代》杂志刊出的一篇文章吗?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证券行Salomen Smith Barney(所罗门美邦)接受访问,并在《福布斯》杂志发表Y2K buy stocks(2000年买入股票)及Stick with Tech (继续持有高科技股)文章,当天纳指为3753点,两个月后,科网股泡沫爆破。

  1999年8月29日NewYork Times评论文章认为:任何人都不应大量投资黄金。2007年6月27日,美国杂志Entrepreneur认为:Manhattan Remains One of TopRetail Investment Markets(曼哈顿仍是主要零售投资市场之一);今年美国传媒又在宣扬The end of China(中国末日)。

  个人认为,今年第四季或明年第一季应该是投资中国的另一良好机会,因为群众常常看错市,而传媒文章只代表群众看法。“钟摆理论”说明股市、楼价、金价表现一定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当大部分专家看法一致之时,必定有事情发生,而结果往往跟专家的看法相反。

  没有一个人在投资方面是百分之百无知的,通常在投资之前早已有自己的“一套”。这“一套”通常是其过去的投资经历,有人曾被所谓的投资专家欺骗多次,然后形成“相反理论”的心态,也有人受多次投资损失后认为股市只是一个骗局,而有些则成为价值投资法、走势派或趋势投资法的信徒。自己“一套”的形成有必然的历史背景,在思考新问题之时很难避免不受影响,因此很多时候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忘记要开放自己的思想(open your eyes) 。

  例如,企业要当孩子一样养、当猪一样卖!香港第一代企业家今天已步入退休年龄,第二代是不是适合接班人?有没有像第一代那么了解家族企业?加上环境变迁等因素,可能由第二代接班不一定适合,因此将企业卖掉,让自己一手经营的企业由别人进行整合,反而有助企业进一步发展,回笼资金可用作协助第二代发展他们喜欢的产业,甚至享受人生,亦无不妥。

  勉强第二代接手家族企业,往往令企业走下坡路或墨守成规,因为第二代的兴趣可能跟第一代不同。加上客观环境改变,第二代没有能力接班或不想接班的例子十分多。将企业卖给别人由别人将它发扬光大有什么不好?

  “猪”养大了便要推出市场卖掉,不然越养越老,反而不值钱。

  经营企业表面风光,实则辛苦一辈子;老来享福乃人之常情,却因第二代不肯接手而继续辛苦撑下去,值得吗?为何不趁好价卖掉它,以免不少老人家无法退休。企业获得新主人后可能开创新局面,经过新旧交替后可能变成更大、更强。

  守住“百年老业”的思想要不得,多少由中国人开创的企业,最后因后继无人而倒闭,多可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