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夏智诚:中国企业可通过合作投资美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5 01:0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郭丽琴

  赴美投资壁垒,一直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绕不过去的坎。

  GE中国区总裁兼CEO夏智诚,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效仿当时美国企业进入中国的做法,与美国企业合作进入美国市场。

  此外,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给了众多在华跨国公司以无限商机想象的空间。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日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的一席话,也给予这些公司相当的信心。

  与美企合作可规避壁垒

  温家宝在昨日的讲话中提到,曾经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两点建议,首先美国需要开放市场,要中国企业去投资,特别是允许中国将持有的美元债务转变为对美的投资;其次,美国要扩大美国商品对中国的进口。

  事实上,赴美投资壁垒,一直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绕不过去的坎。

  今年5月4日由美国多家机构联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五年(2006年~2010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FDI)增长了约25倍。去年一年,这一规模就突破了50亿美元,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这份由美国亚洲协会和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联合推出的名为《敞开门户——充分利用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报告指出,过去几年,中国投资在美几度受挫,已经激起两国之间一些不满。美国负责审议外资收购涉及的国家安全问题的机构——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对中国投资者传递的信息不甚明朗,也打击了中国投资者的积极性。

  夏智诚认为,“其实,中国企业如果去美国投资,也可以采取开放的态度,这是中美未来合作一个重要的方向,GE可以在这些方面促进此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

  他对记者举例说,新中国成立后,GE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寻找机会,于90年代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合资企业,最初的目的是向中国销售高科技产品,当时就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共同发展。

  作为一家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一方面面临着美国经济形势复苏缓慢带来的高失业率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中国市场快速的业务成长,他坦言GE在美国承受舆论压力。

  “现在,美国国内有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会伤害美国。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出于美国企业的责任,我们也正在帮助美国创造就业。但现实是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发展更快,从商业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将资金投资在一个高成长的地区,我们相信,通过与中国国有企业的合作,最终能在中美两国之间达到共赢。”他说。

  未来三年在华业务将翻倍

  作为重要跨国公司的代表,夏智诚的团队已经和包括发改委在内的大多数中国部委有了很好的日常沟通机制。而此次,他尤其关注温家宝总理对于“十二五”规划的解读。

  “温总理的讲话,强调了‘十二五’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在华的跨国公司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中国将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假以时日,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我想,温总理的讲话给包括我们公司在内的很多跨国公司,都鼓舞了信心。”他说。

  他对本报记者指出,GE去年在中国有200亿美元的业务,现在的计划是在未来三年,将这个数字翻倍。而在温家宝的演说中,他尤其关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方面的政策动向。

  “我对中国最大的印象是,到处是商机,最近去了一趟甘肃兰州,当地政府的五年规划对风能、太阳能的大量需求,而且中国对于我们的医疗器械也有很大需求。”

  夏智诚说,作为一家生产型的大企业,GE更多的是看长远战略、全球产业链及中美关系,当初进入中国市场时,优惠的税收条件,并不是GE考虑的重要因素。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改变,他们的战略也已经开始做出调整。

  “现在我们的战略开始调整,首先,我们将很多全球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来,其次,我们与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合作,一起来做合资企业,以中国为基础,然后一起去全球市场发展。”

  他说:“通过20年的发展,我们现在看清楚的形势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里的地位逐渐提升。中国在全球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当中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反向创新就是2005~2006年,GE根据新的战略提出的理念。

  “过去,发达国家创新,向发展中国家销售,但是,我们现在更多地看重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2000年GE就在中国建立了全球研发中心,比如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就是GE在全球研发中心支持下,由中国中心开发生产、制造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