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乐土”方能安居—— 新疆沙湾县土地整理项目现场见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5 14:24 来源: 国土资源部网站

  “项目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等明年春天地里铺上滴灌带,牧民们就有盼头了!” 站在沙湾县牛圈子沟牧场三个泉子土地整理项目现场,县委副书记、县长赛力克·乌拉孜别克的眉头一下舒展了。

  作为一县之长,一直有块重重的石头压在他心头——牧民们定居了,可生活依然困难。从2003年起,新疆沙湾县三个泉子地区就开始组织牧民定居,2005年陆续搬来了200户,但定居后的牧民们并没有组织生产,仍维持着原来的游牧方式,日子过得窘迫。

  “主要的症结还在土地。”沙湾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武晓彦对此毫不讳言,三个泉子地区人均耕地不足5亩,而且是劣等地,农田水利设施也不完善,年年种,年年亏。尽管县上一再补贴,但大家觉得产出太低,没有积极性。

  牧民们清楚,只有牲畜不饿肚子,定居才没有后顾之忧。

  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去年4月,这些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作为国家土地整理重点项目的三个泉子土地整理项目,投资1158万元,完成土地整治610.8公顷,新增耕地76.7公顷。

  项目整理了近1万亩土地,田水路林一步到位,每块地还将铺设滴灌带,保证每户牧民能有30多亩高标准饲草料地。“这下致富有望了!新整理的地质量好着呢,别说种饲草,就是种葡萄也没问题。”武晓彦说。

  “水从哪里来?”记者问。

  “项目的水源主要是天山融雪和地表水,通过铺设管网将水引到沉砂池,再采取自压式滴灌直接到地里。”赛力克说,现在三个泉子牧民新村已有定居牧民350户,1687人,大家都盼着日子越过越红火。

  距离项目现场大约二三公里处,就是新建的牧民定居点小学和医院。

  下午五点左右,记者来到三个泉子牧民定居点的哈萨克族牧民热哈提的家。高大魁梧的热哈提,身着哈萨克民族服饰,乐呵呵地领着大家参观自家小院。100多平米的4间砖房,屋后还搭了牛羊圈,为过冬准备的干饲草已经堆成小山。院子里,葡萄绿了,苹果红了,马奶子酒的香味四处弥漫。

  热哈提说,家中养了100只羊、4头牛,还有2 0多亩地,去年的毛收入大约2万多。“今年土地整理了,安装了滴灌,希望明年的收入能更好。”他说,和以前比,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好太多了,出门就是马路,孩子上学、家人就医就在跟前。

  “孩子多大了,在哪上学?”记者饶有兴趣地问。

  “14岁,读高一。在沙湾一中,县里最好的中学。”提起孩子,热哈提黑红的脸庞越发红亮了。

  “打算考哪所大学呢?”

  “当然是最好的大学,清华大学!哈哈哈!”

  安居乐业让牧民们已经勾勒出新生活的图景,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新一代人将从这里出发,奔向更广阔的世界。

  长长的葡萄架下,宾客尽情谈笑着,悦耳的冬不拉响起,邻居家三岁大的哈萨克族小姑娘随即抖起了肩膀,翩翩起舞……

  记者感言:

  9月初,记者随农村土地整治万里行采访团一行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进入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传统农牧区。

  蓝天,白云,毡房点点,牛羊成群。未到达目的地前,记者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然而,同行的国土资源局干部告诉记者,牧民逐水草而居,远没有文学作品中描写得那么诗意浪漫。其背后的艰难是人们难以想象的:牧民们住在简陋的毡房里,没有电和自来水,病了也没有医院,出门只能骑马,几乎与现代化的生活绝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在数十年前,全国各大牧区就着手帮助牧民定居。然而,“定居工程”未必能为几千年迁徙的生活方式找到诗意的“乐土”。一部分牧民并没有随着“定居”而步入现代化生活,仍然在马背上讨生活。

  牧民定居,要的是真正的安居乐业。土地整治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一路上看到、听到的,让记者深感欣慰——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不仅能让牧民们旱涝保收,更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