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上市公司不应沉迷于金融游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10:57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期在A股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上市公司“产业资本”变身“金融资本”的消息层出不穷,引起了媒体和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知名财经评论员曹中铭先生撰文认为,一些上市企业利用闲置资金向资金短缺的企业发放贷款或购买理财产品,有的甚至涉足外汇、期货等高风险的品种,从而达到“圈钱”的目的。作者呼吁上市公司要尽快停止这种金融游戏,回归到主业上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本网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上市公司不应沉迷于金融游戏
作者:曹中铭
A股市场上,每当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大幅下跌或偏低的时候,产业资本的进场“救驾”曾经形成一道又一道风景。而在今年,产业资本纷纷变身为“金融资本”,更是吸引了市场的“眼球”。
近期关于上市公司“金融资本”的新闻堪称层出不穷,如果说此前单家上市公司的公告还不足以引起投资者注意的话,那么随着相关公告数量的越来越多,量的不断积累引发的“质变”已到了市场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上市公司变身为“金融资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银行发放委托贷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有52家上市公司发放112项“委托贷款”,涉及金额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近38%。其二是购买理财产品。今年以来至9月初,有超过7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投资理财产品公告,涉及金额超过200亿元。
今年以来,在CPI持续攀升、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鱼贯而出,受银根收紧的影响,向银行借贷的难度日益加大,企业通过其它途径寻求资金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而某些上市公司正好有闲置资金要寻找出路,一个要“补锅”,一个要“锅补”,“委托贷款”市场越来越大的原因正在于此。同样,一些存在闲置资金的公司将目光瞄向了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历史悠久”的大肆“圈钱”行为早已引起市场的广泛诟渍,“不圈白不圈”、“圈了也白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圈”的股市恶习,不仅招致质疑,更是成为千夫所指。但是,某些上市公司在将巨额资金圈到手后,不是认真做好主业,不是为股东创造最大的效益,反而玩起了金融游戏,这样的上市公司还值得投资者信任与投资吗?
毋庸置疑,上市公司沉迷于金融游戏,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其一,违背了当初的融资意向。因为差钱才发行新股或再融资,上市公司本应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到相关的项目中,以求提升业绩回报投资者。而上市公司大玩金融游戏的行为,明显有违诚信原则。事实上,虽然诸多上市公司声称动用的是自有资金,但那些通过再融资后再玩金融游戏的又该作何解释呢?其实不过是左手倒右手而已。
其次,将自己置于风险境地。风险与收益从来都是相伴而行,放贷能为上市公司带来收益,但也可能回报的是风险。今年初,维科精华曾向某地产商放贷1.5亿元,但到了8月份,该地产商即出现严重的资金链问题。维科精华能否获得放贷收益姑且不论,其本金能否收回都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有类似遭遇的的并非个别现象。另外,某些欲进行投资理财的上市公司,居然涉足诸如外汇、期货等高风险品种,并且投入的资金不菲,确实让其投资者感到担忧。
不忙主业忙副业,把副业当作主业做,是当前上市公司的一大生态。但金融游戏不可能使上市公司实现做大做强的美梦,也不可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的能力,唯有做好主业,才是上市公司的生存之道,也是其回报投资者最好的方式。
(以上观点仅供网友参考,不代表本网立场)
曹中铭博客:http://blog.ce.cn/html/27/101827.html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
(责任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