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元区沉重的失衡 艰难的买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5:3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伟

  在勤劳的德国人看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如同是一场阴谋剧,这些国家像是小偷一样偷走了本属于德国人的财富。

  这些国家为了消费,从德国进口了大量的商品。德国人辛苦制造的商品没有留在国内享受,反而要卖给那些不劳而获的希腊人。这还不算完,由于希腊人缺钱消费,德国人还要把卖东西得来的钱再次借给希腊。现在还不起债务的希腊人想赖账,如果德国不想让他们的财富被赖掉,就要借给希腊更多的钱来避免违约。如果在更大的范围内看,把欧元区和中美关系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德国与中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中美之间也爆发了类似的争执,中国指责美国从中国借钱购买中国的商品,又通过滥发钞票造成美元的贬值,从而赖掉所欠的债务。这样的指责与德国对于希腊等国家的指责如出一辙!

  但这样的指责都是非常片面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总是双方共同造成的。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并非是单纯的债务危机,而是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所谓收支不平衡,指的是由于国际货币和贸易的结构性问题,造成国际间某些国家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另一些国家持续贸易逆差。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意味着这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超过了本国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与此同时,因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国内总收入,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储蓄(收入减掉政府和居民消费)超出了本国的投资需求,必须将剩余的储蓄投到国外去。在国际体系中,资本自然地就会从贸易顺差国流向贸易逆差国。

  中美之间也由于结构性问题(美国的低储蓄和中国的高储蓄)造成了贸易失衡。 除了从结构上解决这个问题外,调整汇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贸易失衡。但中国控制人民币升值的做法使得贸易失衡无法通过市场因素加以控制,反而越积累越严重,形成了长期的贸易顺差和庞大的外汇储备。

  与中美之间收支不平衡与货币有关一样,德国与希腊等国之间的收支不平衡,也由于欧元区采用最强的固定汇率制度——使用统一货币欧元,使得各国不能以汇率浮动的手段来调节各国之间由于结构性问题造成的贸易失衡。在加入欧元区之前,德国之外的其他欧元区国家也拥有贸易顺差,其规模通常是德国的3到5倍,但加入欧元区后,德国由于生产率较高,贸易顺差迅速扩大,其他国家的出口则越来越疲软,顺差逐渐下降,并在2005年变为逆差。而整个欧元区的进出口总额却保持基本恒定,说明德国的顺差大部分来源于欧元区内部的贸易。与此同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接受德国的资本大量流入后, 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得以加速, 房价也大幅上升。相比之下,德国因为大量资本流出,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房价稳中有降。欧元区的边缘国家的工资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本是好事,但也削弱了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国家的贸易逆差。

  对于一般国家而言,如果出现失衡,可以通过降低汇率、使本国货币贬值的方式间接降低工资和生产成本、以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力,从而扭转贸易逆差。但由于欧元区内实行单一货币制,使得希腊丧失了使本币贬值的手段,无法调节贸易赤字。

  因此,德国工业的强势正是欧元区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德国从欧元区获得了充足的市场、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和债权。

  但是在2008年之前失衡问题并不让人感到担心,德国和希腊等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和民间资本流入流出仍然是建立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自愿的基础上。虽然贸易顺差、欧元资金不断从希腊通过贸易结算流向德国,但由于德国的银行、企业和居民又把流入的欧元通过投资的形式返回到了希腊等国,形成了资金的回路,并没有让市场对这个问题产生明显的危机感。

  2008年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到来,使得德国的民间资本将资金大举抽离希腊等国,这样,在欧元区内部的资金回路中断,希腊等国的资金逐渐被抽干,紧张的资金链使得债务问题凸显了出来。

  沉重的失衡、艰难的买单

  既然无法向民间资本借钱,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希腊等国不得不寻找新的办法:依靠官方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即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央行通过“目标”借贷来向德国央行借款付账。于是,希腊四国央行在欧洲央行的“目标”净负债大幅攀升,从2008年的不足500亿欧元,迅速扩张到2011年3月的3000亿欧元以上。与此同时,德国央行在欧洲央行的“目标”净资产也迅速攀升,且额度与四国的负债基本维持在1∶1的关系,截至2011年3月,也超过了3000亿欧元。

  这种“目标”借贷也可以理解成欧元区央行在希腊等国印钞票,但是这些新发行的钞票还是要找避风港,所以很大一部分最终还是流到德国去了。

  这就有点儿像美国不断印钞票,印完的钞票却无法留在国内,反而都流到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来。中国很担心热钱的流入会造成通货膨胀加剧,但是德国人在目前并不担心热钱流入,甚至希望这些钱流入,一是因为欧元区货币的总量控制,这也是欧元区没有通胀的最主要原因,二是德国为了防止经济衰退,需要有更多的流动性。

  但由于欧元区货币总量是控制的,目前欧元区央行的信用分配上,德国的份额已经不足20%,希腊等四国份额却已经超过了60%,而这四个国家的GDP却只有德国的2/3。随着借贷规模的继续扩大,这种分配印钞权的游戏已经不能维持下去了,甚至欧洲央行也觉得不能这样玩了,希望各国通过财政手段来解决危机。这样一来,各国政府由于缺乏还钱的能力,违约风险大涨,使得原本掩盖着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最终显现了出来,主权债务危机再次出现。

  可以说,在欧元区成立的初期,受益最大的是德国的工业和生活在欧元区边缘国家的居民,但其结果却是庞大的贸易不平衡和欧元区边缘国家对于德国的巨额负债。然而得了好处最终总是要还的,到现在,由于失衡的加剧,欧元区各国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这就像中美两国对待经济失衡所处两难境地一样。

  德国如果继续借钱给其他国家,相当于德国人辛辛苦苦打工挣钱却借给了别人,还要忍受债务贬值的风险。欧元区的负债国则需要在度过危机的风口浪尖之后,走一段痛苦的去杠杆之路:紧缩开支、降低工资、减少福利、让房价回归理性。

  可是如果不借,这些国家就有可能让债务违约或退出欧元区、恢复本币、让主权和民间债务借汇率贬值而大幅贬值,从而减少从德国进口商品。德国的工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就会受到影响,从而损害德国经济发展。到底借还是不借,都会有很大的损失。既然失衡已经产生,现在是到了买单的时候了。但是,买单又并不那么容易。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