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五“牛散”撤离国风塑业 公募基金蹊跷买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5:3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世凤

  重组题材一直是牛散们重兵把守的阵地,在这块阵地上,任何一只存在重组预期的股票,似乎都难逃“牛散”们敏锐的眼光。

  然而,博重组的成功率也并非百发百中,重组预期落空后,手握大量筹码之下,如何全身而退就将是牛散们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扎堆国风塑业的牛散们显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而上投摩根旗下阿尔法股票型基金则成了问题的“答案”。

  五牛散扎堆赌重组

  尽管从未戴上重组股通常都有的ST帽子,但早在2008年,位于合肥大蜀山下的国风塑业(000859.SZ)便跻身为重组概念股的一员,并广受市场关注。关于重组的小道消息几乎充斥着该公司在互联网上的各大股吧。

  一切都源自合肥市国资委2008年3月28日下发的一份文件。

  在这份名为《关于启动国风集团第二步改革的通知》的文件中,作为国风塑业大股东国风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合肥市国资委决定将国风集团国有产权公开挂牌转让,以引进实业型的战略投资者,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

  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上述挂牌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国风塑业却从此披上了浓厚的重组预期。

  甚至直到2009年底,海通证券分析师刘金还曾出具研报称,国风塑业“存在一定的重组预期”,并给予增持评级。

  正是凭借着“乌鸡变凤凰”的预期,业绩平平的国风塑业在过去的两年中,股价始终维持在7—10元的高位,与此同时,公司并未引起机构的关注,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一直被散户投资者占据。

  值得注意的是,国风塑业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并不是一般的散户投资者,其人均持股都在100万股以上,市值则接近千万级。

  不仅如此,记者还调查发现,盘踞在国风塑业流通股股东名单上的牛散们,互相之间还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在2010年年报数据中,除大股东国风集团外,国风塑业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另外九席均为自然人,分别为持有128.38万股的吴奕云等人。

  其中持有120.13万股的陈必英和持有101.51万股的高卫平关系密切,数据显示,两人介入国风塑业的时间点并不一致,前者早在2009年三季度便出现在国风塑业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而后者最早出现于2010年一季度。

  但记者发现,在投资国风塑业之前,陈必英和高卫平曾携手同时出现在多只股票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

  比如,2006年二季度,二人曾同时现身天目药业(600671.SH)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此后又同时于2007年二季度后消失。此外,陈、高二人还在2009年6月30日同时跻身力诺太阳(600885.SH)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而消失时间也同样为当年四季度。

  存在类似“巧合”的并非只有陈必英和高卫平两名股东。

  在同一份股东名单中,记者发现持有125.03万股的陆思桦和持有118.76万股的石庭波以及持有105.98万股的陈晓虹之间的关系同样不一般。

  数据显示,三人介入国风塑业的时间惊人的一致,均为2010年四季度,目前陆思桦和陈晓虹已先后撤出前十大行列,仅剩石庭波按兵未动。

  实际上,国风塑业同样不是三人之间的第一次合作。早在2009年四季度,三人就曾同时出现在三佳科技(600520.SH,现名中发科技)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

  此外,陆思桦和石庭波还曾在2008年一季度,携手出现在太工天成(600392.SH)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

  “很显然,这些人之间都是有关联的,甚至不排除背后是受同一个人控制。”上海一位资深私募人士对此表示,据其分析,这一现象在A股市场并不鲜见,投资者早已是见怪不怪。

  然而,奇怪的是,尽管众多牛散扎堆赌重组,但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国风塑业的重组预期却迟迟未能兑现。

  重组预期落空

  “现在看来国风塑业的重组可能性不大。”合肥当地一位接近国资委的资本市场人士向本报记者坦言,尽管国风塑业的控股股东国风集团的破产清算仍在进行之中。

  据其透露,此前曾有多家重组方找到合肥市国资委,欲借壳国风塑业,但均为获得认可,甚至“有一家还是央企”。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合肥市国资方面一直希望通过上市公司壳资源来吸引投资,正是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要求,将大多数前来谈判的借壳方挡在了门外。

  而另一方面,目前勉强维持盈利的国风塑业并没有保壳压力,因此其重组需求并不迫切。

  不仅如此,在当地市场人士看来,国风塑业似乎已经没有了卖壳的

  想法,“政府方面应该是有意将国风塑业设计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产业集群的一个部分。”

  可供佐证的事实是,最近一年来,国风塑业先后对旗下主要经营性资产作出了多次调整。

  公司先是在去年年底收购了大股东旗下合肥金菱里克塑料有限公司的年产1.5万吨BOPP塑料薄膜生产线等相关资产。

  2011年8月2日,国风塑业又决定剥离陷入亏损的建材业务,并在合肥市招标投标中心公开挂牌转让国风塑料建材有限公司100%股权。

  与此同时,国风塑业通过收购合肥荣事达集团旗下芜湖荣事达塑胶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扩大注塑业务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合肥市“十二五”规划将打造家电、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平板显示等3个2000亿级产业集群,这意味着为家电和汽车做配套的注塑行业将成为重要的配套产业。

  “这个时候公司业务作出这样的调整,很明显是要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国风塑业作为上市公司,具有很大的优势。”前述市场人士认为,而这也是其并不看好国风塑业重组前景的重要因素。

  据其介绍,合肥市政府高层在今年年初的国资工作会议上,曾直言“国企改革就是该捅的要捅,该退的要退,该管的要管”,并不是国资从全部上市公司中退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风塑业应该是属于要管的一类。”上述市场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公募基金来凑热闹

  在多家重组方借壳失败后,国风塑业开始慢慢褪去重组的神秘外衣。

  而另外一边,在经历近一年的等待仍旧无果之后,“牛散”们终于开始选择在二级市场上撤退。

  今年一季度,曾以125.03万股赫然位列第三大股东的陆思桦,率先撤出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到了今年中期,与陆思桦属于同一阵营的陈晓虹,也悄然退出,此前其持股数量为96万股。

  至此,陆思桦等三名疑似关联人股东只剩下石庭波一人,而陈必英和高卫平两人则选择继续坚守。

  “牛散”的撤离直接影响到了国风塑业在二级市场的走势。

  5月27日和5月30日国风塑业甚至连续两度跌停,公司股价则从5月20日最高时的10.70元跌至目前的7.1元,跌幅逾30%。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游资疯狂撤离的同时,公募机构却选择逆市买入。

  国风塑业5月30日公布的龙虎榜数据显示,当天卖出席位全部为游资营业部,但买入席位中却出现了一家机构专用席位,买入金额为414.36万元,以当天的收盘价计算,该机构当天累计买入量约为52万股。

  随后公布的半年报让上述机构浮出水面。最新的股东名单显示,上投摩根阿尔法股票型基金一举跃居为国风塑业第二大股东,持有352万股。

  实际上,这已经是最近一年以来国风塑业首次受到公募机构的青睐,此前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一直由散户把持。

  “上投摩根这个时候买入国风塑业的确令人看不懂,毕竟公司短期内既没有重组的可能,也没有业绩支撑,何况股价还并不便宜。”上海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在今年一季度业绩出现短暂的同比大幅增加之后,国风塑业的中报业绩再次出现下降,其当期净利润同比下降8.79%,每股收益仅为0.08元,相对于目前超过7元的股价,该公司目前的市盈率并不低。

  正因为如此,在上投摩根阿尔法股票型基金介入之后,国风塑业的股价便一蹶不振,从5月底最高时的10.70元,一路跌至最低时的6.95元,目前仍在7元上下挣扎,如果对比该基金的建仓成本,目前至少已经产生10%以上的浮亏。

  与公募基金的贸然买入相比,陆思桦和陈晓虹等“牛散”的相继退出,则显得颇为高明。

  “在没有任何利好消息的支撑下,如果没有公募出来接盘,他们想大规模的撤出也没那么容易。”上述投行人士对此坦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