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韩叙:申遗成功,杭城旅游须“以变应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6:5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今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经历了短暂的欢喜后,杭州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感受到莫大的压力。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杭州市旅游工作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不少游客都是冲着申遗成功的西湖而来,游客需求的转换意味着整个旅游行业都要以此为基调转变思路,积极求变。

  申遗成功后,杭州的旅游需求到底有了哪些改变?

  其一,逗留时间。来自杭州多家旅行社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在西湖申遗成功后,更多的游客倾向于“深度游”,越来越多跟团来杭的游客选择在杭逗留一周左右的时间。此前,时长3至4天的旅游线路更受欢迎。

  面对“深度游”需求的增加,各旅行社纷纷调整了产品开发思路。以往,旅行社在线路开发上也会安排“游西湖”的活动,但主要以“西湖十景”为主。而今,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开始转向西湖深度游,力争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角度看美景,赏文化,品美食,观表演。譬如由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就受到了越来越多旅行社企业的关注,他们认为这出在西湖上演绎的剧目,可以向游客诠释西湖这个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相比于旅游团,散客的需求则更为个性化,逗留时间也更长。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背包客”并不满足于参观杭州,而是希望通过长时间的逗留体验“生活里的杭州”、“文化里的杭州”和“市民眼中的杭州”。

  其二,城市特点。杭州素有“生活品质之城”的美誉,落到旅游产业上,则具体体现为“休闲”的特征。

  对于来杭旅游的游客来说,旅游综合体早已不是个陌生的名词。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周少雄曾对“旅游综合体”做过这样一个阐释——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整合参观、游览、餐饮、住宿、娱乐、休闲、购物、会展等一系列高品质服务,能够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并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个小镇可以成为一个旅游综合体,几个村落也可以成为旅游综合体,甚至一个城市也可以分解成若干旅游综合体。

  早在2008年,杭州市就提出了“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在3年的时间里,杭州陆续建设了多个形态各异的旅游综合体,并通过发达的城市交通设施,将这一众综合体连成一片通达的网络。随着多个综合体的建成开放,整个杭州变成了一个由众多综合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城市旅游产品”,休闲度假在杭州,商务会展在杭州已经成为杭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其三,特色旅游。在笔者看来,任何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不仅要有适应一般观光需求的主流产品,还应当有独具特色的专项产品。

  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广公共自行车,经过几年的运行,如今,火红的公共自行车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伴随着“深度游”的盛行,骑着自行车环游西湖也受到了广大中外游客的推崇。目前,通过各种渠道在杭州开展入境自行车旅游的境外团体不在少数。

  就杭州目前的城市配套系统而言,市区里有免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有2000个,有5万辆即存即取的公共自行车。尤其是在景区,服务点供车充足,游客可以随意在各个景点租车、换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骑游路线。这些设施的存在和不断完善已经可以基本承载以公共自行车为主要方式的新型旅游。

  而今,杭州已有多家旅游公司推出了以骑行为主要特色的产品。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得到国内游客的欢迎,如今,越来越多的欧美游客也开始加入到骑行游杭州的队伍中来。

  需求的变化意味着服务也必须“以变应变”。从这个角度上讲,西湖申遗成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杭州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整个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杭州旅游产业不仅需要在产业链上下功夫,加大服务力度,提升服务品质,更需要深挖杭州的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细分市场,精准定位,通过“以变应变”将申遗成功的欢喜变成指引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风向标。(韩叙)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