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叙:别让质优价廉药品重蹈“鱼精蛋白”覆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6: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近期,“鱼精蛋白”因为全国范围内的严重缺货而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如今,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紧急协调,相关企业已经恢复或加紧生产,断货危机或可在近期得以缓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鱼精蛋白断货危机威胁的不仅仅是患者的生命,它还以一种最为尖锐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医药管理制度的缺失所在。
首先是市场与保障的博弈。
与其他药品不同,鱼精蛋白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救命。其二,不可替代。换言之,作为不可替代的救命药,患者对于“鱼精蛋白”的需求是刚性的。在笔者看来,药物供应体系市场化本无可厚非,但这其中当有个“度”的问题。满足需求是市场的责任,但满足刚性需求当被列入保障的范畴。毕竟,单单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为刚性需求提供保障,显然是脆弱无力的。行政干预这只“有形之手”当在此时发挥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规范执行下去。
其次是成本与定价的博弈。
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廉价药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之所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因为市场上仍有替代产品存在,只是价格偏高而已。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绝大多数药品是常用药,实行政府定价,长期以来价格很少进行调整。尤其是到了近几年,药品降价呼声愈烈,这些政府定价药品也成了降价的主要对象。
与药品行政定价并行的是,制药成本是随市场波动的。一方面,原料成本、人工成本、通胀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售价长期维持不变,甚至有所下调。生产企业的利润被不断挤压,其结果就是企业对此类药物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价格低廉的基本医疗常用药患上了“降价死”的通病。
其三是管理与责任的博弈。
自鱼精蛋白断货危机爆发起,众媒体齐齐出马,向相关责任部门寻求解释。期间,牵涉到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个部门。有意思的是,虽然鱼精蛋白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有一条明确的链条贯穿其中,但每个环节的管理却分属不同的部门。部门倒是各司其责,链条却是实实在在地断了。
“鱼精蛋白”断货危机从更深层次折射出公共卫生监管体系的脱节。管理,当然该以专业对口为根本。拆分管理链条也是打击腐败,严把关口的有效手段。然而,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不在于遏制,各部门是不是也该通过一定的沟通合作将整个链条重新粘合在一起呢?这是我们的管理部门当好好考虑的问题。
那么,解决类似于鱼精蛋白这类药品的规范供应应当关注哪些要点?
在笔者看来,要点有三。
其一,作为关系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药品,有关部门当有相关的行政有段予以保证。譬如通过对原产地的生态保护与规范养殖加大原料的供应力度,譬如向有生产资质的企业下达指标订单,规定其产量的最低限额,从根本上保证市场供应。
其二,既然药品的生产需要依赖企业,那么就应当从企业生存的客观规律入手。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当然不能回避商品的属性。药品的价格必须反映其价值,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当然,这并不是说药品就一定要大幅度提价,单纯依靠提价来平衡企业利润的做法显然也不可取。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通过为企业减税、补贴等温和的经济手段促使企业恢复生产积极性呢?
其三,从管理角度上讲,一方面,严把质量关绝不能松手,另一方面,协调多个部门,理顺关系,保持生产的正常运行。这中间,协调、沟通、合作、共赢当是落实管理,明晰责任的关键所在。
如何让既好用又廉价的药品“起死回生”,如何预防更多好药重蹈覆辙,鱼精蛋白一事是个信号,是该好好反思了。(韩叙)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别让廉价“救命药”难觅踪迹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