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跳跃歌舞 传承文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8 07:05 来源: 经济日报

  彝族烟盒舞、海菜腔是云南省石屏县民族文化瑰宝,是以异龙湖为中心的土生土长了千百年的彝族土著文化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深厚的艺术底蕴,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的云南省石屏县龙鹏镇巴窝大寨村,田野里长势喜人的水稻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十里八乡的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弹起四弦琴,围圈舞翩跹,期盼一年好收成。在这块神奇的彝族烟盒舞、海菜腔发源地,随处可听到激越昂扬的海菜腔回荡在山谷,看到人们跳起优美活泼的烟盒舞,山寨的草地就是彝族人民欢歌起舞的天然大舞台。

  烟盒舞飞舞进北京

  从昆明驱车向南,一路山清水秀,5个小时后,我们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字化保护”项目组就到达了被称为“原生态歌舞之乡”的边陲县城——石屏。这里群山迭起,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乡亲们载歌载舞,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寂静的山谷喧闹起来,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悠扬的四弦琴和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地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烟盒舞的图形变化很有特色,有6人穿花、4人穿花等;舞蹈难度也不小,从模拟动物的“鹭鸶拿鱼”、“猴子掰包谷”,显示技巧的“仙人搭桥”、“倒挂金钩”,到反映农耕的“踩谷种”、“踩茨菰”,这些优美的舞姿和造型都具有高难度的动作技巧。著名民间艺人施万容和后宝云这一对舞蹈搭档在一旁手舞足蹈地向我们介绍着每套动作的含义。这两个远近闻名的民间高手经常走村串寨演出,一唱一和配合默契。

  “西弦嘟噜锵,脚杆就发痒。”施万容和后宝云告诉我,烟盒舞与彝族生活密不可分。彝族先民无论吉日喜庆还是社交娱乐,男女老少都会跳起烟盒舞。据说,开始跳时没有烟盒。后来,人们发觉手指弹烟盒的“呱、呱”声,既可统一舞蹈节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于是弹起烟盒起舞一直流传至今。烟盒舞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只舞不歌,全凭舞者才智;一种是歌舞相伴,唱词与烟盒节拍默契配合。烟盒舞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四弦、木叶等,最常用的是“长脖子四弦”。舞前先弹响四弦琴和烟盒,然后舞者随其热烈紧凑的四弦琴声和清脆的烟盒响声翩翩起舞,舞姿优美精巧,韵律刚柔相济,表演形象生动,动作造型美观,举手投足间展现出彝族独具古朴、真实、奔放的原生态之韵。

  上世纪50年代,民间烟盒舞艺人李永成在首都北京的演出就深受好评,之后,烟盒舞艺人又多次进京演出。1996年,石屏龙朋镇以其传统独特的烟盒舞、海菜腔,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石屏又被国家命名为“烟盒舞之乡”。如今,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据石屏县委书记李建阳介绍,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文化,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现出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海菜腔无脚走天下

  林木青葱的石屏群山逶迤,村落依山傍水,风光如诗如画。这里是民间艺人的摇篮,也是民族歌舞的海洋。素以能歌善舞著称的彝族人民,民歌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他们表达感情、自我教育和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民歌被用来记载历史、交流情感、传授文化、掌握农时节令。不论是在祭祀、节日、婚娶丧葬,还是在劳动生产、谈情说爱、修缮房屋等活动中,都能听到欢快朴实、婉转而又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歌声。这里的人们喜爱对歌和跳乐,山歌唱得好,标志着聪明、勤劳又勇敢,是一个人值得尊敬和爱慕的基础,彝族海菜腔就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

  被称为民间高手的后宝云,几十年来唱遍彝山村村寨寨,被当地人尊称为“曲子老板”,并曾多次去国外演出。他说,海菜腔因当地的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植物而得名,由彝族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自诞生起,便在以异龙湖为中心方圆百里的农村、城镇广为流传。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被誉为民歌中的“美声”唱法。它属于一种对唱形式的民歌,有领唱,有帮腔,有问有答,音域宽广,昂扬激越,优美动听,旋律起伏连贯,婉转悠扬,犹如异龙湖水,清澈明亮。彝家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歌词,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其情融融乐乐,非见高下,不肯停声。

  海菜腔正曲演唱的内容一般起到表达思想、心愿的作用,曲调保持了彝族的音乐风格,节奏细致多变,旋律悠长,普遍不用器乐伴奏,张口即来,字正腔圆。海菜腔以其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即性发挥,顺口而出,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能编能唱的后宝云随口就给大伙儿唱了起来:“异龙湖是好地方,青山绿水亮汪汪。小伙划船漂湖上,姑娘对歌坐中央。鲤鱼黑鱼听得见,伸出头来想望望。海菜害羞不开放,鹭鸶听成憨木桩。莲花听了低头想,海鸥芦苇把身藏。哪家姑娘俏又亮,彝家小妹响当当。拿起烟盒能跳舞,开口能唱海菜腔。”

  民间文化如何传承

  民间歌舞作为反映民族生活、表现民族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一个民族尚未形成系统文字的早期,民歌就是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形式。民歌的内容相当广阔,涵盖了日常生活、神话传说、民族迁徙、杰出英雄等方方面面。各种民歌汇成了海洋,凝结了其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它们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归属地,更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向心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娱乐形式多元化、信息爆炸的当代,与烟盒舞、海菜腔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彝族男女青年交际习俗“吃火草烟”的消亡,烟盒舞、海菜腔已经不再流行,现已鲜有能完整表演成套烟盒舞、海菜腔的民间艺人,年轻一辈中也少有烟盒舞、海菜腔的爱好者,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那些爱唱的、会唱的人群不断萎缩,那些曾经闪耀着动人光彩的歌曲也逐渐被淡忘。”李建阳书记对此深感忧虑。

  2008年3月,李建阳刚来到石屏的时候遇见过一位老人,他告诉李建阳,过去不会唱民歌,对当地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与他同龄的一代人,可以不善于说话,但一定要学会唱歌。他们常常从日出劳作唱到日落归家;农闲节庆,他们可以围炉对歌直到天亮。可以说,他们的民歌从古唱到今,从生唱到死,唱满了历史,贯穿了一生。当这位老人苦笑着说“现在很难找人和我对歌了,会唱的人少了……”时,李建阳不禁感到心情沉重,“即使在民歌仍然盛行的石屏,能用本民族语言歌唱的人也不多了。当承载一个民族灵魂的文化形式渐渐消失,我们还剩下什么?当一个民族置身于信息洪流中,我们能否找回自己的根?”

  李建阳说,石屏县于2008年开始起草出台石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实施方案,烟盒舞、海菜腔保护计划从2009年开始组织实施,各级保护项目都要制订保护计划和管理办法。2011年6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将该方案向全省推广。“比如在石屏县的小学校里,课间休息时,小学生以跳烟盒舞作为文体项目,达到强身健体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双重效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