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福州: 调结构促城市文明 民生工程提升幸福指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09:1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既要经济发展、更要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年来,福州市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福州的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空气常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构建宜居幸福家园的生动实践,今天的福州市民正实实在在享受着文明创建的成果。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城市文明

  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长,福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向绿色转变,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在工业路上,商贸广场沿街而建,高尚住宅区目不暇接。工业路——这个“老福州”耳熟能详的路段,曾经是福州工业的发源地,如今随着大量工业企业搬迁,昔日烟囱林立的情景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派商贸繁华的景象。

  东扩南进、沿江向海,拓展的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空间,也带来了产业体系格局的嬗变。在工业经济加快向南北“两翼”集聚发展的思路下,城区工业积极搬迁改造,城区三环以内的加工企业可望在3年内完成搬迁,城区的烟囱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好。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南北“两翼”火热的建设场面,搬迁落地的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生产规模和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两翼”四县市完成规模以上总产值155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52.3%。

  经济发展不能掠夺资源,破坏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过去,提起闽清陶瓷产业,当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尘土飞扬、工艺落后、废水乱排的景象。近年来,闽清狠抓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陶瓷产业的“瘦身强体”战略,推进陶瓷产业由拼产量向拼质量、由拼价格向拼品牌、由拼资源向保环境转变。

  据介绍,近年来闽清全县关停中小建陶企业10余家、整合30多家,淘汰电瓷龙窑企业29家,经过一番“瘦身强体”,闽清目前有陶瓷企业200多家,2010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6家,产值达2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家,陶瓷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闽清的支柱产业。

  闽清陶瓷只是福州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软件园、科技城、机电园等一大批生态工业园区在城区加速崛起,促进了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商务楼、金融街、创意园等在城区星罗棋布,成为了一个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一座座旅游综合体、休闲度假村依山傍水,所产生的效益不可限量。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福州的产业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同时,福州市着眼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达86.99亿元,增长10.5%;旅游业总收入达152.8亿元,增长20.2%。

  古城已是满目青翠满城花

  青山绿水是福州的生态优势,也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一笔巨大财富。福州市近年来坚持“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城市。

  花团锦簇的绿地点缀街头,环境幽雅的步行道依傍内河,枝繁叶茂的榕树遮天蔽日,碧波荡漾的闽江风光旖旎……近年来,福州市在生态环境、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投入,让福州成为了一座大花园、大公园。

  作为福州园林史上绿地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2010年,福州市共启动了通湖路、学院前路、贤南路等20多条道路的配套绿化建设项目,新增绿地面积710万平方米。截至去年底,福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5平方米,绿地率36.9%。福州这座文明古城已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在城区,市民出门步行500米便有公园、绿地和广场。

  每到周末,来到修葺一新的白马河畔跟朋友聊天、下棋,是家住西洋新村市民陈先生的固定休闲项目,他欣喜地说:“白马河经过整治后,不仅河水变清了,而且河边的绿化也很到位,现在到这边休闲纳凉的人比以前多了好几倍。”

  从通湖路桥至澳门桥,河水缓缓流淌的安泰河两岸,一棵棵挂着绿萝等悬垂植物的大树、一盆盆水生植物和一丛丛塞植在驳岸石缝中的蕨类植物,将安泰河装扮得格外美丽。沿岸的美景也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欣赏。

  景美岸绿的白马河、安泰河,只是福州结合内河整治,因地制宜提升绿化美化水平的一个缩影。福州市年初投资70亿元启动的内河综合整治工程,最终就是要形成“鸟语花香、水清鱼跃”的生态走廊,通过纵横交错的内河水系,打造城市的“绿岛链”。当前,随着晋安河、光明港、浦下河等几十条内河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水城”福州将重现昔日“人烟绣错,舟楫相连,两岸酒市歌楼,笙歌从柳荫榕叶中出”的水乡美景。

  2010年是福州市大手笔投入公园景区建设的一年,除儿童公园外,定位为荷花主题的茶亭公园、兼具休闲和防洪排涝功能的琴亭湖公园等多处公园景区先后建成开放,为市民营造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和谐的休闲空间。

  春季可到西湖公园、森林公园、闽江公园看桃花,到晋安河公园、金山公园、金鸡山公园看樱花;夏季可到光明港公园看波斯皂荚,到白马河公园看大花紫薇,到茶亭公园、西湖公园、金山公园看荷花;秋季可到西湖公园看菊花,到白马河公园看木芙蓉;冬季可到光明港公园看刺桐,到金鸡山公园赏梅花,春节到于山看兰花展,到温泉公园看郁金香展等。一年四季,福州城区的50多座公园总有赏不尽的花、看不完的景。

  民生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以人为本,切实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今年上半年,福州市财政民生支出达92.07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1%、18.5%,在中国社科院今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中,福州市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居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第三位。

  在福州,道路越来越通畅,出行越来越方便,这是不少老福州,也是不少外地人对于福州近年来打造宜居城市、构筑幸福家园最大的感受。

  出行难曾经是福州人最头痛的问题。“晴天‘沙尘路’,雨天‘泥泞路’,出门基本靠走,肩挑、背负为主。”一段看似诙谐、实则无奈的顺口溜,道出了从福州出行曾经的艰难和窘境。长期以来,地处山区的福州一直被视为福建交通的“神经末梢”。崇山峻岭,不仅阻断了福州与外界的联系,也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在山多水多的福州修路,不是打洞就是架桥。其他城市出一份力,福州要做十份功。

  围绕“大通道、大物流、大港口”的建设目标,福州以高速公路为龙头的干线公路网日趋完善,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不断壮大的福州空港,都已经成为海西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目前,建好的加上在建的外福、温福、福厦、向莆、京福、城际、沿海货运等7条铁路干线将在福州交会,福州铁路将打造成为十字架型大交通网络的中心,成为全国十大铁路区域客运中心之一;围绕构筑“两环、八射、十联”高速公路网布局结构,福州将实现县县通高速路;福州空港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国内航线覆盖全部省会城市及主要旅游城市,3年内迈入大型机场行列。

  路,打开了福州人民发展的希望,也敲开了幸福生活的大门。纵横海西,从福州出发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保障房建设可以说是“民生一号工程”。如何让群众住得更舒心、住得更放心,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心中的一件大事。一年来,东山新苑保障房、鼓楼丞相坊安置房等一大批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的社会保障房拔地而起,让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不但有房住,还能住好房。今年,福州市各项住房保障责任目标为58430套(户),未来5年将建保障性住房2303万平方米。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更多家庭的“安居梦”将得以实现。

  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天下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今年以来,福州市累计完成中小学校工程建设46.7万平方米,新建公办幼儿园36所。随着各类学校启动建设、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完善,福州的学校布局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更趋均衡,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福州还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城镇居民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市铺开,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工作稳步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在全国开展蔬菜、猪肉价格协商制度等一系列综合性调控措施,迅速平抑市场物价,上半年CPI指数涨幅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最低;在全国率先实行了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开展9个食品领域的百日会战大整治,上半年全市食品安全监测指标全部达标……

  民生领域的诸多“率先”和“第一”恰恰是福州市委、市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最生动的写照。

  我们相信,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有福之州的人们将生活得更加幸福。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