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湖北为何崛而不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05:56 来源: 大经贸

  龚明勇

  在全国的经济地理位置当中,拥有6000万人口的中部大省湖北无疑是举足轻重的,自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后,湖北经济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相对于同期其他省份的经济增长来说,这些成绩并不太令人满意,经过两年多的崛而不起,在那些甚嚣尘上的宣传口号面前,这个中部大省所表现出来的尴尬不是一点点。

  曾经的辉煌

  湖北省早期的经济地位奠定可以追溯到晚清洋务运动时期,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开始了他在湖北长达18年创办实业的活动,其间可谓成绩斐然,政绩卓著。在张所构建的湖北发展蓝图中,涵盖了工业、商业、交通、文教和军事等方面,其中,工业是这一框架的核心内容。

  张之洞督鄂以前,湖北全省没有一家洋务企业或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资本工业。18年间,张共在湖北兴办了23家实业公司,同期,全国创办的官办或官督商办的近代工厂共约46家,其中上海5家,占总数的10.87%,湖北则占总数的50%。1892年,张之洞在鄂所办纺织厂生产的纱锭即已占全国总产量的40.9%,湖北纺织业跻身于全国六大纺织城市的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当时的汉阳铁厂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炼铁厂之一,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设备和技术,这也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从手工作坊向大机器生产的飞跃。这样一批轻重工业的迅猛发展,令当时的湖北工业体现出气势恢弘的态势,连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均瞠乎其后。

  新中国建立之后,作为老的工业基地,国家对湖北的倚重程度也相当的高,一度继续加大对湖北地区的建设力度,在各方面不遗余力的推动下,湖北地区许多老字号工业产品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曾响彻中华,在工业方面,东风汽车、武钢、武锅、武重、武船等企业享誉大江南北;电器行业则有莺歌电视机、长江音响、荷花洗衣机、红山花电扇、兰波希岛空调等鄂产知名品牌占据着中国的半壁河山。

  湖北省的省会武汉曾被孙中山称作“东方芝加哥”,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制造业优良传统的工业城市,武汉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基地和贸易基地。新中国初期,武汉的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二,排在上海之后。直到在改革开放之初,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全国仍排名第四。当然,这些排名,只能显示武汉那时的辉煌。老武汉人现在偶尔还会提到这些,不过说的时候,心酸成分大大多于自豪。

  根据2007年一个最新的统计,武汉在全国城市经济实力排名中,位列第14位。

  “草肚皮”的塌陷

  围棋中有句术语,叫做“金角银边草肚皮”,这是针对围棋盘的局限而言的,因为在边角这些地方更容易依靠边界实现做活。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也部分体现了这样一种外强中干的特点,不过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更多来自于视野的开放和观念的超前,而中部地区则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增长步履蹒跚,经济草肚皮的塌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旧有的计划体制被逐渐打破,一些大型国营企业失去政府的呵护,逐渐丧失了原有呼风唤雨的地位,发展步伐渐趋缓慢,或是干脆被淘汰出局。随着这批国营企业的衰亡,湖北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也每况愈下,前后不到二十年间,从辉煌走向了没落。原因何在?我们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战略布局的失误。在整个地区的经济战略布局上,湖北省是三线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大牺牲者,诚可谓成也三线,败也三线。一些重要工业基地选址在偏远的山区,虽说拉动了该地区的经济,但是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东风汽车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是全国老牌载重车生产企业,1969年在鄂西北山区十堰建厂,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为交通地理位置的闭塞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直到近几年随着该企业战略重心的转移,重心才开始逐渐向省会武汉转移。

  第二,国营企业竞争力的低下。和天津等老工业基地一样,在长期的国营公有体制熏陶下,湖北地区的经济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式,观念转变较慢,组织免疫力低

  下,缺乏经营和市场营销能力。在主管部门长期的娇纵呵护下,企业就像一个在动物园里长大的动物,突然把它放到野外,不是饿死,就是饿得瘦骨嶙峋。

  湖北企业长期的竞争乏力,对人才战略的实施也造成了严重冲击,湖北本来具有极其雄厚的教育背景,高校林立,但是高校毕业生们毕业后却绝大多数选择了外流,荆楚大地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却不是一个适宜人才成长的地方,人才的大量外流反过来更加剧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第三,软环境落后,服务意识缺乏。武汉坐拥天时地利,而缺乏必要的人和,这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缺乏息息相关。作为武汉最响亮的城市名片——中国光谷,是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这里有烽火科技,有中荷合资兴建的长飞光缆有限公司(2005年,该企业跃居全球第二大光纤企业),光谷光电通信行业的产值能够占到全国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即便如此,不少跨国公司并不看好这里,从2003年起,通用电气的考察团曾经为了石英项目和有机硅项目的新工厂选址,两度造访这里,尽管武汉有关部门尽一切可能做了配合,但最后这两个项目还是另有所属,分别落在沿海的无锡和南通。考察团在解释原因的时候直言不讳:“武汉的一些具体职能部门的意识还很不到位。”

  由于沿海地区日益走高的各项成本以及激烈竞争,迫使跨国公司从东部沿海向内地转移,在这种关键时刻,如果这些内陆地区不能够做足承接的准备,提升投资的软硬环境以及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必将错过这场重大的发展机遇。

  要生存还是要品牌

  很多人评价湖北商家,都有一个共识,认为湖北企业眼界不够开阔,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这可谓直击要害。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既是对湖北人的赞扬,也是一种讽刺,湖北人不吃亏的小聪明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湖北企业的长远发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凡事从长计议,才能长久,如果只在乎眼前利益,就必然短命。湖北经济要振兴,就一定要放眼未来,志存高远,致力于打造一批湖北百年品牌。

  要打造湖北制造这个品牌,应当站在产业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定位,扬长避短,才能有所建树。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要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一味效仿他人必然不是根本出路。经过多年的摸石头过河,目前我国国内的经济布局仍处在一种无序的状态,缺乏合理的统一调控,布局混乱,投资项目趟混水,一些项目不顾市场容量。不顾自身能力,盲目上马,根本无法保证收益,这种投资也许能带来短期的GDP增长,但是对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却是没有任何帮助。

  相对于上海、广州、深圳等享受了太多政策和资金关照的地区来讲,山东的发展则是走了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这对于湖北有一定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山东凭借一己之力,一举迈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列,这是跟传统的山东商界重诚信重品牌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山东人十分注重产品的质量建设和售后服务,重视消费者的感受,努力培养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及其企业的忠诚度。山东涌现出了一批名牌企业,如享有百年历史的张裕集团,为中国的葡萄酒企业树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海尔集团以质量为企业的生命,真诚到永远,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器名牌;此外还有青啤、青岛双星、海信等一批知名品牌,这些行业不仅成为本行业的龙头,而且使山东尤其是青岛的城市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山东,这样的知名企业集体涌现绝非偶然,为什么同样的情况没有出现在河南、湖北这样的内陆城市,其实很值得湖北人深思。

  商业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应地,也造就了带有地方色彩的商业文化氛围。不同的义利观念造成不同的商业氛围,山东是礼义之邦,儒道思想盛行,人们普遍重义轻利,讲诚信重义气,在这样的风气下诞生了海尔这样伟大的企业就完全正常。有人比较过山东和广东的商人,山东的商人把企业的声誉看得很重,他们看得长远,所以能够坚持品牌战略和服务理念。而广东商人则头脑灵活,做生意追求短平快,赚了就跑,所以广东企业虽然也很能挣钱,但是却很少能做大。相比较而言,湖北人也是小聪明胜过大智慧的一个群体,表现在商道上就是急功近利,用商业意识来做实业,盈利目的高于一切,因此失败的几率也非常之大。缺乏良好的商业氛围制约了商业的繁荣和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关注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使得湖北企业背负了缺乏诚信的不良名声。

  另一方面,广大企业要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也能帮助企业创造有形效益,企业打造品牌就是一个创造最大效益的体现,但是在利益面前,企业品牌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商品,这实在是湖北企业的一大悲哀。

  同样作为中国经济的生力军,浙商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1992年初,浙江省就开展了“找质量差距,创浙江品牌”系列宣传活动,制定了宣传活动的具体计划,各新闻媒体也做了系列跟踪报道,以此为契机,一大批浙江企业逐步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实施了名牌战略工程,最终涌现出了雅戈尔、杉杉、娃哈哈、义务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湖北地区也曾经诞生过一些知名品牌,但是在时间和利益的考验面前,最终都相继败下阵来。

  作为湖北地区的支柱企业,汽车产业是中坚力量,中法合资企业神龙公司成立于1992年,由于技术领先,车型超前等原因,神龙富康与大众、桑塔纳两款车型成三足鼎立之势,号称老三样,一时风光这边独好。如今的状况是,不单另外两强将神龙远远抛在后面,原来的一帮乌合之众如吉利、夏利、吉瑞汽车等辈也纷纷崛起,后来居上,登堂入室,将昔日的神龙踩在脚下,肆意羞辱。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轿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奇瑞、东风日产、广州本田、吉利、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天津一汽。东风神龙排名第九,在销售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中,没有一款车型来自神龙公司,这也让湖北的汽车界大为汗颜。

  服装企业太和于1989年创立,1991年太和率先与香港企业合资。合资的头三年中,销售额从500万元到1500万元再到3000万元,完成了跨越式的发展。到1994年,太和的厂房已经达到5000平方米,300余名工人。1997年,太和正式向社会发行定向募集的股票,成为股份制企业,并上柜发行,同年太和以1000万元的广告费发布由瞿颖代言的电视广告,成为央视女装类的标王。1999年,太和顺利实现销售2个多亿,在《中华工商时报》发布的中两年之后的进行的一次洗衣粉认知率的调查中,高居榜首。到了2002年后,随着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家族的分化,以及多元化的扩张经营,太和女装品牌则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太和品牌的问题暴露出企业没有制定长期的品牌战略,经过产品培育期的品牌投入之后,在成绩面前,渐渐忽略了品牌的继续投入,故步自封,最终致有此败。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仅是太和,还有很多本地服装品牌莫不如此,这也是汉派服装为什么一直做不大的直接原因。

  在我看来,太和要实现再度崛起,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观念突围,对太和多年来积累的品牌资产和顾客资产进行重新梳理,找到属于太和的核心竞争价值,重塑太和品牌形象。当然品牌形象建立起来之后,品牌的传播与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功课,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品牌流失现象也不在少数,太和已经犯过这样的错误了。

  湖北沙市日化曾经拥有一个全国知名品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活力28”首创的超浓缩无泡洗衣粉畅销中国大地,直到90年代中期,活力28仍以高达76%的市场占有率雄踞洗衣粉的老大位置。1998年,在活力28退出两年之后进行的一次洗衣粉认知率的调查中,高居榜首的居然还是活力28,可见活力28的影响力之大。

  但是1996年活力28集团与德邦特色合资后,由于活力28集团在合资公司里失去了话语权,导致合资公司将活力28品牌“雪藏”,培育自己的“巧手”品牌,活力28彻底退出市场,公司也落入战略重组的境地。

  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寻求并购往往是企业解决生存在之道的一条阳光道,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跨国并购对一些本土地方品牌来说不啻是一场噩梦。前两年,阿尔斯通控股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武锅将自身持有的51%法人股作价3.39亿人民币转让给阿尔斯通,随后合资公司将在武汉建立起阿尔斯通全球锅炉中心。在这种类似的全面合作当中,由于合作者量级的不对等,合资公司的决策权往往落于外资方手中,会使得中方企业成为一颗棋子,被纳入到外资企业的全球战略之中,这其中的得失,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崛起靠什么?

  作为国家的又一个或者说最后一个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可以在充分总结前几个区域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措施。我们认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要避免陷入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一是因为“中部崛起”而情绪化,甚至政治化。中部崛起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要避免把“中部崛起”看做区域之间优惠政策的补偿的短视看法,要避免因为政策而造成地方与中央之间的隔阂,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对立。

  二是把“中部崛起”政策孤立化、与其他区域战略割裂开来。省市政府应该从国家全局利益最大化和整体发展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和安排工作,应该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端产业的区际转移相结合,与西部开发的第二步安排和老工业基地的第二步战略结合起来,使各种区域战略和措施政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合力,构建整体效率最大化的区域政策组合。

  三是把政策看成是万能良药,以为有了政策就意味有了一切。中部地区如前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积重难返,绝不是依靠政策和资金就可以起死复生的,中部崛起应该多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和新的发展机制和增长方式的探索方面下大功夫,探索出真正符合中部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来,这才是根本的生存之道。

  克服了以上思想误区之后,我们试图探索一套适宜湖北的发展模式。

  短期来看,湖北作为传统工业大省,需要更多地借鉴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成功经验,以现有的老工业基地等发展作为依托,与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战略相结合,走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道路。尤其是在启动阶段要依靠已有的包括中心城市在内的各种区域和产业发展级的带动,依托武汉、洛阳、西安、重庆、成都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老工业基地,率先在局部突破,带动全局。

  中期应该发挥吸引包括国外和发达地区资金,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西部地区人才东流的推动作用,与东部地区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以及西部开发战略相结合,走“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道路。要充分利用靠近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与东部沿海开放战略结合,利用东部地区结构升级、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发挥中部作为全国梯度转移过程中的接力站或二传手的优势,实行梯度转移对接战略,吸引国内外尤其是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在中部地区迅速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形成以武汉长沙-郑州-洛阳-西安-成都-重庆为内环的腹地经济圈,使国家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域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地理的重心地带。

  长期来看,中部地区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必须依靠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走更多地依靠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之路。湖北省尤其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出自己的产业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应当实行差异化的策略,走一条有湖北特色的经济之路将成为湖北崛起的根本道路。

  得中原者得天下,湖北省交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拥有上百所高校,拥有发达的光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等,以及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华中地区的科教中心,其发展潜力巨大。无疑,随着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湖北将迎来最好的投资机会。

  湖北经济的振兴对于遏制中部经济塌陷具有重要作用,是中部最重要的省份和发展支点,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和中心极效应,是加快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拥有交通、工业、科教优势的武汉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开放态度,并发挥中部商业中心和跨国采购中心的优势,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中国最具投资机会的地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