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美走向:内政稳定是未来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05:57 来源: 大经贸

  刘卫东

  经历过2010年的多次冲突之后,中美关系从去年年末以来,开始出现了明显缓和的迹象。胡锦涛主席的访美被两国政府和媒体一致定义为成功之旅,中美两军的对话在逐步恢复,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与美国参联会主席马伦实现了互访,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而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年内的互访也让中美对今后双边关系的发展寄予了更高希望。但是,两国恢复关系的势头尚未平稳,就再度遭遇一系列新冲突的打击,使得期盼中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回暖再度被蒙上阴影。中美关系究竟是怎么了?是否起伏波折已成为两国注定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

  冲突不断冲击有限

  近来对中美关系造成冲击的事件性质各不相同,却集中反映出当今历史条件下的新特征。

  首先看南海问题。在越南测量船与中国渔船发生摩擦之后,南海问题再度成为新闻热点。美国不仅首次明确了自己站队的位置,还声称要向菲律宾出售武器。中国不仅非美国盟友更是其防范对象,期待美国站在中国一边显然不切实际,但中国从未否定南海作为国际水域的自由通行权,也从未表态要通过武力来获取有争议领土的主权,所以美国维护“自由航行”、“地区稳定”的干涉理由非常牵强。它不过是想趁乱在南海问题上取得一个前所未有的仲裁者地位,使得自己今后在对华战略和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处境更为灵活,同时也以这种攻击性来提醒中国不要高估自身的地位。但因其现有军事负担已不允许再挑战端,南海对美也绝非像对华那样利益攸关,更重要的是,因此而与华为敌得不偿失,所以美国的干涉更多体现为一种姿态性举动。中国不与其对抗,反倒通过直接与邻国协商来解决问题,非常巧妙得将美国边缘化,暂时避免了南海问题的进一步升级。

  第二是达赖访美问题。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议题,只是中美至今还未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从老布什之后达赖在华府已11次受到总统接待,今年他再度高调访美,国会已经利用与奥巴马争端激烈的至少5次债务问题谈判,来敦促其以足够的礼数会晤达赖。虽然在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下奥巴马最终还是对其敞开了大门,但他接待达赖选在了后者离开华府的前一天、且是新闻冷清日的周六;会见不对媒体开放并被安排在非正式的白宫地图室,奥巴马身着便服并招来两个孩子一起闲聊;会见后白宫立即发表声明,强调奥巴马重申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美国不支持藏独的政策;国务卿希拉里在欧洲出访计划中还突然加进访问深圳的日程,有意无意避开了与达赖的见面。这些信息中透露出了奥巴马的良苦用心。中方有学者认为,会见并无实质内容,不会对双边关系造成严重冲击,至少习近平年内访美的计划不会改变。

  第三是对台售武问题。这更是两国关系史上一个迁延不愈的老疮疤,已多次将中美关系拖入低谷。显然,只要国会不废除《与台湾关系法》,美国就不太可能停止对台售武,但行政部门利用掌握着售武质量和时机的权限,可以尽己所能来控制事态的程度。马英九任内已多次要求采购美制F16C/D型战机,但奥巴马政府很清楚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底线。在台湾明年面临大选的敏感时期,这一问题再度被炒热,尽管当局目前尚无定论,但华府智库已普遍认为美国近期对台售武不可避免。奥巴马政府拒绝售武则会惹恼有选区利益的国会议员和台湾支持者,而售武则必然冲击中美关系。舆论认为奥巴马最终会选择出售A/B的升级型号而非C/D。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与其想方设法殚精竭虑思考如何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不如把精力更多放在国内事务上。实际上,中美竞争未来拼的就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而内政是外交的基础,这一点始终都不会过时。曾表态说中方的反应将视美国售武的规模而定,可以预料国台办主任王毅近期访美应以敦促美方降低升级技术的档次为重点,而非试图阻止售武本身。

  由此可见,当前双方的关系虽然仍表现为“美攻中守”,但中方的诉求已能在美获得越来越多的尊重,双方的冲突中包含很多试探性因素且处于可控状态,一方面表明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中美合作的深化,中国有更多的资本与美讨价还价;另一方面,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以及与周边冲突的频发使得中国对美价值和可为美利用的弱点同步增多,美国更加注重组建联合阵线对华施压。不过总的来看,目前的冲突尚不至于对双边关系造成严重冲击。

  “经热”不受政治阴影影响

  安全与经贸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两大支柱,那么安全领域的冲突是否会对双方的经贸合作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看来似乎尚无需为此多虑。

  首先,近来冲突与经贸无关。这不仅表现在近期冲突完全局限于政治与安全领域,与双边经贸问题甚至没有潜在的关联;而且中美历史上时隐时现的经贸矛盾近期也没有任何抬头的迹象,连喜欢挑刺的议员都未作任何联想,这表明争端确实与经贸不沾边。

  其次,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历程来看,经贸往往是两国关系中最自然也最顽强的部分,这是由市场规律而非意识形态决定的。说其自然是因为经贸往来最少受到价值观和政治因素干扰,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影响;说其顽强是指经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双边关系稳定器的作用,它相对独立于政治关系,而且还能长期自主抗衡政治纠纷带来的干扰,历史上“政冷经热”的例子比比皆是。当前双方的摩擦尚远谈不上政冷,而中美经贸互补互利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变化,美国国内维护对华经贸关系与要求对华制裁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也未发生变化,表明经热的基础依旧,因此就更没有理由担心经贸合作的运行状况了。

  再次,从美国国内政局来看,中美贸易不平衡、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虽然一直是美国诟病中国的杀手锏,但当前两党在国内债务问题上闹得焦头烂额,一时还无暇顾及中美之间的传统经贸纠纷。虽然国会重拾旧帐不可避免,但一方面那些老问题对美国出口和就业的实际影响有限,议员们的渲染声势更多是做给选民看的,他们并不期待不切实际的威胁效果;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复苏依然需要借助于中国发展的冲力,政客们虽然很少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但他们也深知与中国激化矛盾只能导致两败俱伤而没有赢家。党派政治注重的是打赢对手而非损人害己,对华经贸纠纷只是其争取选民的工具而已,只有见好就收才不致出现负作用,由此也决定了这一矛盾的自限性。

  中美未来:中国怎么做?

  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也是两国学术圈内始终津津乐道的话题。小布什在任时对中美关系的一句评价很有代表性:“中美关系是重要而复杂的”,所谓重要就是不仅关系到两国各自的发展进程(当然对两国影响力度有所差别),而且还影响到世界范围内诸多重大议题的解决;至于复杂则意味着各种正负因素相互交织,剪不断理还乱,无法用简单的词汇予以清晰概括。现在看来这对双边关系今后的发展演变模式依然难以摆脱这一轨迹,暂时仍会以“大事没有小事不断”的面目存在。

  近两年内,随着美国大选序幕的拉开,中国问题将会成为共和党人攻击奥巴马政府的一个重要资本,但是中美关系尚不至于受到严重干扰。美国一旦进入选举年,按照常规中国问题都很有可能成为在野党派攻击执政党的一个工具,以取悦部分对华存在偏见的选民。实际上,中美关系历史上多次成为美国选举的替罪羊,近来两国的冲突为其再度泛滥提供了新的素材。但选举政治虽然吸引眼球,却更像一种例行公事般的逢场作戏,况且有不得不更为务实的奥巴马政府在那里发挥一种平衡作用,中美关系在近期还不至于受到实质性损害。

  从中期来看,这主要是指未来5-10年,两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第一,中美经济的相互融合与实力差距的逐步缩小是大势所趋,但美国的优势地位在几十年内仍难以撼动,作为更有影响力的一方,美国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对中国的国际作用进行定性,将会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因素;第二,在同样一个时间段内,中国也将进入社会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政治改革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如何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社会矛盾是否可能导致另一次对国际关系形成巨大冲击的突发事件,都将使中美关系面临严峻考验;第三,中美之间可预期且暂时无解的政治安全矛盾将使其冲突常态化,而经贸领域的主流仍是合作,因此,政治摇摆、经贸稳定、军事对峙的格局可能成为这一阶段内双边关系的主旋律,而其具体形态则主要取决于两国政府对中美关系的认知以及处理外交的技巧。

  至于中美关系更长远的未来,则确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如何使得中美关系至少不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构成负面影响,是每个人都会关心的问题。而我们所能做的,无外乎努力防范风险与提升自控能力。

  提到前者,一些国内学者喜欢强调两国缺乏互信是最大的风险,实际上,由于两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存在根本差异,再加上霸权国家历来对新兴国家充满怀疑甚至敌视,所以两国缺乏互信是正常的,撇开现实空谈增进互信也没有意义。不妨把这个问题想开一点,缺乏互信不要紧,只要大家能够相互尊重,有事多沟通,冲突就可能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互信也可由此而得以慢慢培养。中美间的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中美关系相对于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还是显得更为成熟,相对正面的历史认知、积累丰富的交往经历、相似的民族个性、“教与学”互补的身份认同、沟通机制的逐步完善,都有助于促成两国就多数分歧的处理方式形成一种内在的默契。真正的风险其实存在于政府的非理性决策、狭隘民族主义的无限膨胀、国内矛盾过度外向化等问题上,只要能避免极端突发事件的发生,中美关系总体上仍将是平稳的。

  至于后者,中美关系毕竟属于中国外交的范畴,而外交是无法取代内政的地位的。与其想方设法殚精竭虑思考如何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不如把精力更多放在国内事务上,国民经济能够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和政治权益能够真正得到保障、法治环境逐步健全、自然环境切实改善,肆无忌惮的荒谬事件能够逐步得到控制,民众就能形成发自内心的凝聚力,我们也会在对美关系中真正建立起自信。从这一角度来说,中美竞争未来拼的就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而内政是外交的基础,这一点始终都不会过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