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中国式地中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06:33 来源: 时代周报本报记者 吴晓蕾 发自北京
石油污染、化工围海、填海疯狂……曾经的黄金渔场正在走向垂死的边缘,不堪重负的渤海湾日夜在哭泣。
谁能抹去渤海湾的泪水?渤海湾的明天又在哪里?在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的今天,每个中国人心中都画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渤海湾与地中海没有可比性
在山东蓬莱,有一尊“二龙戏珠”的雕像。天气好时,站在这里向海边望去,人们能够看到海面上分明的黄渤分界线。因此,当地人对此颇为自豪,并将渤海比喻成中国的“地中海”。
自从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把欧洲地中海作为研究范畴以后,“地中海模式”就常常被应用到亚洲和大西洋海域的研究当中。
“所谓‘地中海效应’,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近距性,因为它是一个环状的内海。在古代,水域是最为方便和经济的交通媒介,而环状,则提供了最短的交往半径;二是异质性,环绕地中海分布有较多的不同民族和种族,异质交流更利于文明的发育。在这个范围内产生了能够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如古希腊和古罗马。”2009年,山东大学社会研究所教授、烟台市社会学会会长张景芬曾在《烟台日报》上发表文章时写到。“亚洲也有个‘地中海效应’,一是宏观意义的,一是微观意义的。”
张景芬说的微观意义上的“地中海效应”,指的就是在亚洲宏观意义上的“地中海”范围内再找一个环状的内海,“非渤海湾莫属”。环渤海湾囊括了黄海、渤海、日本海等海域,可称为‘亚洲的地中海’,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这一区域将显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环渤海圈内的京、津、鲁、冀、辽五地,从古至今都有深厚的地缘关系,如今有中央政策的重点关注,可清晰透视到这一区域的光明未来。”在张景芬看来,“地中海效应”已在渤海发生作用。
在海洋专家、山东省海洋渔业厅原副厅长王诗成看来,将渤海湾和地中海相比的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地中海是古罗马乃至世界的海洋文明的发祥地。它的沿岸国家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比我们强太多,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所需要承受的压力也完全是他们不能比的。”王诗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环渤海不仅仅是经济共同体
张景芬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环渤海湾的“地中海效应”,是在2008年底的一次名为“环渤海经济圈规划发展论坛暨烟台世界级湾区规划与城市经营探讨活动”上。
近年来,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又一增长极。对烟台而言,如何抓住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的机遇,也成为当地政府的首要之义。
不难看出,张景芬之所以提出“地中海效应”,其实也是为了全面升级烟台的世界港城形象。但是,就连张景芬本人,也看到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同样是在2008年底,张景芬在“经济文化强省与烟台发展研究”的论坛上曾经说到:“随着环渤海地区开发的升温,生态危机日趋严重,表现为经济过热带来的人口剧增、城市规模膨胀、海域污染以及癌症发病率的上升等。为防患于未然,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并保证有效运行,应成立环渤海治理委员会,着力推行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
然而,张景芬的呼吁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应。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遗憾的是,就在这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后不到半年,烟台蓬莱的海面上就发生了19-3溢油事故,严重破坏了渤海的海洋生态。此外,大连也相继发生化工事故,威胁这渤海脆弱的海洋环境。
“环渤海地区不仅是经济共同体,也是生态环境共同体……必须打造、建设和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和环保文化,提高全民的渤海共同体和地球共同体意识。”两年多前,张景芬一定没有想到,两年多后的今天,他的这段话,也许比他当时提出的“地中海效应”更为人们所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