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填海造地狂想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06:32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张蕊 发自山东烟台

  9月16日,下了几天雨的烟台龙口终于放晴了。中午11时许,西海岸填海工程附近开始清场,一方面是不让陌生的人进入填海工地现场,一方面也是要保持着道路的畅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会儿就要开工了。”

  此前的几天中,因为下雨,正在进行填海的几百辆载重卡车不得不停止施工等待天气的放晴。司机大王说,下雨天填海是很危险的事情,海边路面如果太软,在倾倒填充物的时候,车很容易会翻进海里。“开工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又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了。”

  按照大王的说法,整个工地大约有400多辆载重车,每天都会沿着专用公路从十公里外的山区料场驶向海边,然后再将这些石料填入海中。这些卡车不挂车牌,只有编号,每台车配备两三名司机,人休,车不休,来回往返,昼夜不息。

  西海岸人工岛群位于龙口湾南部海域,北起龙口港主航道南约2公里处,东起现有岸线,西侧、南侧至龙口招远海域分界线,是山东省集中集约用海九大核心区之一,该项目规划用海总面积44.29平方公里,其中填海35.23平方公里,是目前为止山东省唯一获准实施的区域用海规划、首个规模化集中集约用海蓝色经济突破区、国内在建的最大海上人工岛群。

  各地填海狂想

  事实上,在山东,不只是龙口,山东半岛乃至整个渤海、黄海沿岸的填海造地运动都正在大规模地展开,从东营、滨州、潍坊到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无一例外。

  这其中最大的两个填海工程,要属龙口的“西海岸人工岛”和威海文登的“南海新区”。根据规划,龙口将建设6个离岸人工岛和1个突堤式人工岛,到2020年将打造为投资1000亿元、实现产值3000亿元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并崛起一个容纳10万人就业、30万人居住的海上新城。

  记者了解到,西海岸人工岛填海造地的平均成本与新区拆迁成本基本相当,据龙口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霍树春说,该工程不仅是“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九大核心区之一,也是山东省规模化集中集约用海的首个蓝色经济突破区。

  而文登的南海新区填海面积近30平方公里,规划更是已经到了2020年。新区位于文登小观镇,2007年开始建设,规划16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计划建成五大产业基地,规划近期人口规模达10万人,远期30万人,并将把这里建设成为文登的副中心城市。

  2011年1月5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根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九大核心区,即九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域: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初步测算,到2020年,九大核心区集中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利用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发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新造出一个陆域大县。

  填海造地似乎相当的划算,所以“向海洋要地”,成为了诸多沿海城市的“口号”。如今可以看到的景象是,不仅仅是山东,广东、辽宁、海南、河北、天津等地的沿海城市都在热情高涨地填海造地。在广东,就有东莞拟在长安镇珠江口海域投资86亿元造地近20平方公里,汕头市拟在港湾外围海域造地65.1平方公里,用于开发建设写字楼和高档住宅等。

  填海效益显著

  填海造地,顾名思义,就是向海洋要土地,把原有的海域转变为陆地,在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很早就采用填海造地的方法来解决土地矛盾。甚至,自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海填海的荷兰,国土的20%都来自于填海的“人造土地”。

  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填海造地运动”正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发展着。对于很多城市来说,填海造地最为直接的好处,就是大大缓解了沿海地区建设用地的紧张。

  据山东龙口一位官员透露,龙口经济发展需要上很多大的项目,几十个项目待批,但一年土地指标只有五六百亩,如果龙口湾填海项目完成,将为龙口市解决建设用地指标5.28万亩,相当于龙口市2009年建设用地指标的210倍。

  许大姐是地道的龙口人,在龙口跑出租车已经5年了,说到海景房价,“反正我们是买不起,随便一套房子单价都上万了,一套下来随便也得上百万。”她说,海景房基本都被外地人买走了,本地人买的很少,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开发商大量建造海景房的热情。

  土地意味着财富。有人给记者算过了这样一笔账:尽管各地经济状况不同,填海的成本基本在20万元左右,如果用于经营房地产,那增值率会相当的惊人——将填海获得的土地以1亩500万元的价格卖给开发商,即一亩填海所得土地净赚最少400余万。

  据国家海洋局相关法规,围填海形成的土地属于“未定性的新增土地”,无需承担耕地的开垦费用,这也就意味着填海造出的土地是不用被收取土地出让金的,而目前我国土地出让价格基本在每亩100万元以上。

  然后开发商在每平米300元低价购买的填海土地上建成“海景房”,以每平米近万元乃至数万元卖给购房者,“真是一本万利。”有人这样评价。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曾在一次讲话中透露,“十一五”期间,全国通过围填海解决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7万公顷,带动7万亿元投资,解决了3000多万人就业。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填海造地的确大大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甚至在我国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当前,向海洋要地是必然选择。”一位专家如是说。

  填海弊端显现

  有利即有弊。由于成本低、获利大,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填海造地,如今已经偏离了“不得已”的轨道,甚至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

  国家海洋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02-2008年,用于工业及城镇建设的填海造地面积由2033公顷增加到11001公顷,年均增长率达40.2%。而最近三年,仅国家海洋局查实的各地违规填海面积,竟高达14000公顷。

  对此,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尹延鸿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内填海目前主要用的材料是石块和沙土,填海的方式大多是顺岸平推或在海湾区域截湾取直,“浅处填海一般来说造价低,对环境影响小,而深处填海不仅造价高,更是对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副厅长王守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山东省也好,其他地区也好,因为以往的管海用海方式,而令海洋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海湾在萎缩、湿地在减少,都是粗放分散式用海的结果。”

  烟台市龙口湾人工岛规划区域的北边,几年前曾批下了填海建港项目,为了修建矿石码头,近旁的屺砪岛被挖得面目全非,荒山被削去一半。当地居民痛惜,原为黄县八景之一的“屺砪收帆”,海光山色已成了泥浆一片。

  对此,尹延鸿说,龙口填海工程填海面积太大,自然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一些影响。填的面积少一些,影响就会小一些,“不过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深处填海的效益确实更大一些。”

  实际上,似乎不仅是山东遇到了填海难题。河北省黄骅港的初期建设采用顺岸平推方式,因为违背海洋水动力和泥沙运动规律,建成后风暴潮带来大量泥沙淤积,每年清理航道的费用已几乎与所挣利润相抵。

  在山东青岛的胶州湾海域,平推式围海造地造成了水面缩小,影响了纳潮量,本来靠退潮时带出的人类污染物,由于无法及时带出,正让水面逐渐浑浊。

  而浙江玉环的漩门湾,围海大堤阻断了通向毗邻乐清湾的海水环流,乐清湾的海滩泥沙大量淤积,几乎已难再见正常的潮汐。

  “填得太多太快,所以影响也较大,如果各地都适当地填海造地,那么这样的问题一定能够避免一些。”尹延鸿如是说。

  目前,国家海洋局已经启动了海岸和近岸海域的整治行动。就是要把以前填海出现问题的历史旧账算清,重新整治,该炸开的炸开、该清淤的清淤,还海洋一个本来面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