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袁隆平委婉暗示:专家应该下基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23:30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中宣部要求开展“记者下基层”活动,受到了新闻单位的拥护,也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肯定。其实,不光新闻单位有下基层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也有下基层的问题。

   袁隆平院士在水稻亩产超过900公斤成功后,接受采访时说:“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要到田里面种出水稻……”袁先生在说他的“择徒观”,但我们相信,袁先生的这番话是有感而发,是有所指的。

   当下中国浮躁成风。科学、严谨、专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等科学品质越来越稀缺。一些科研工作者不再甘于坐冷板凳,而是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热衷于拉关系,跑项目,要经费。一些年轻的学者醉心于坐在家里上网,搜集一大堆材料,炮制论文,为评职称和评奖而奋斗;一些年长的专家凭借老资历、老名望,到处开会研讨做报告,收取不菲的出场费、润笔费,甚至拿手下的研究生、博士生当小工使,为自己谋取私利。媚权,媚钱,丧失知识分子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和独立求真的高贵品格,甚至到了是非不分的程度———某专家不是公然声称他的学生不赚上几千万别认他这个老师吗?

   文学艺术工作者不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而满足于从历史中找灵感,在翻拍的基础上再翻拍,几年也出不来一部好小说、好电影剧本;文物专家稍一打眼,就敢断定人家文物的真假,指鹿为马,胡乱拍板;经济学家从理论到推论,不深入企业,不了解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和面临的困难、需求,仅凭收集的二手材料(这还是好的),就敢开出各种各样的经济“良方”……凡此种种,都使专家学者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平心而论,这些年国家对知识分子比较重视,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和生活待遇等不算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不是很大(如大学教师每年有近3个月的假期),公众也对专家学者抱有很大的敬意。我们尊重知识分子,善待专家学者,是敬仰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尊重他们刻苦钻研的劳动,期望他们能够为我们解决各种生产和生活难题,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一位专家或学者仅仅把自己的学识当做可以享受优厚待遇的资本,不深入实际,不解决现实问题,不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裨益,只满足于写论文评奖并借此获得更高的待遇,这样的“专家”有什么用呢?

   专家和学者们,请离开电脑、走出家门,更多地到农村去,到企业去,到社区去吧。那里有无数的难题需要解决,有无数的思想会给你启迪,有无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等你发明。在那里,你会真切地感受到物价贵不贵,资金缺不缺,生产和生活难不难。你会发现,有许多问题是你坐在办公室或家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有许多匪夷所思的现象会时时刺激你的神经、激发你的创意,有许多人和事会让你深受感动和震撼———而一旦深入下去,坚持下去,你的努力和成就会感动和震撼许多人。那时,你就无愧于专家和学者的称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