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证监会火线援手券商理财清盘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4 01:0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卢远香

  或取消1亿元下限、提高自有购买比例、降低理财门槛

  投资者大量赎回导致产品面临清盘危机,正成为券商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由于资产市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亿元,今年已经有5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被迫清盘。而截至9月22日,有25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市值在1.2亿元以下,濒临清盘的1亿元“红线”。面对清盘危机,各家券商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四处“找托”以实现绕道自救。

  在一片哀鸿遍野中,监管层也开始助力券商解围。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9月中旬,中国证监会机构部向各券商资管部门下发了关于修订《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其中,涉及删除“集合理财市值低于1亿元就要清盘”的相关规定。业内人士预计,新规将能缓解行业当前的清盘危机。

  绕道自救

  面对理财产品市值濒临清盘红线的窘境,绕道自救正成为业内通行的做法。

  “我们旗下的一只集合理财产品,资产市值已经跌到1亿元以下,公司正在想办法自救。”南方某大型券商资管人士余春(化名)透露,公司近期与上海一家同样深陷清盘危机的券商谈妥了互相扶持的“托市”方案,具体操作方式是这两家券商的自营部各拿出一笔资金,去买对方的集合理财产品,以避免产品被清盘。

  “目前已经有300万元资金到位,量不大,估计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余春称,这种互相“托市”的自救模式,相当于是公司的自有资金绕道为理财产品护盘,是业内通行的自救方法。

  除了找券商合作自救,业内惯用的另一种方式是借道基金公司来买濒临清盘的理财产品。“券商自营部拿出一笔资金去申购基金,然后指定基金只能用这笔资金来投资券商的某只集合理财产品。”李林(化名)来自南方另外一家上市券商,他透露,公司旗下的一只混合型产品市值只有9900万元,公司正在四处联系机构投资者洽谈借道投资。

  无论是找券商合作,还是借道基金来投资,券商的自救模式都属于由公司出钱来购买理财产品。除此以外,业内还有券商考虑“租用”外部资金来救急。

  “就是去银行或者券商营业部找大客户的资金帮忙,持有时间为三个月,但券商需要付出4%左右的费用作为帮忙资金的回报。”李林称,除了高成本,帮忙资金的要求通常比较苛刻,普遍会要求理财产品净值不能出现下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券商一般不会采用这套方案。

  券商绕道自救,是因为无法用自有资金来购买自家的集合理财产品。

  “券商资产管理的办法规定,公司自有资金购买单只集合理财产品,购买比例只能是资产规模的5%以下,同时金额不能超过2亿元。”余春无奈地表示,很多券商在产品成立之初已经动用了自有资金购买并到规定的上限。

  据余春介绍,目前行业内有25只的理财产品面临清盘危机,现在各家都在各显神通,四处找资金来自救。“A和B合作,各自把钱放到对方的产品中;C和D也是这样操作,以此类推。”余春戏谑地比喻,目前的券商理财市场上“到处都是托”,行业内流动的都是“券商自己的钱”。

  政策解围

  面对券商资管行业的清盘危机,监管机构也在积极地推出相关政策帮助行业解围。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9月中旬,证监会机构部向各大券商发布了《试行办法》,其中有不少条款是针对行业面临的清盘危机。

  “《试行办法》中提出删除原关于‘连续20个交易日计划资产净值低于1亿元人民币’的终止条件规定。理财产品是否因资产净值低于一定下限而终止,应当由合同各方自主判断和决定,由市场来选择。”李林称,如果低于1亿元要清盘的条款被废除,集合理财产品清盘危机将可以得到缓解。

  同时,《试行办法》还将为券商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开辟新的通道。“一方面自有资金参与单个集合计划的比例由成立规模的5%调整为不超过总份额的20%;另一方面是允许自有资金在遵守半年锁定期条件下,自由购买或赎回集合理财产品。”余春介绍,这条新规若能实施,将意味着券商将不再面临绕道自救的尴尬局面。

  另外,《试行办法》还针对当前理财产品规模小的现状,提出有利于券商募集的规定。修订条款的第六条显示,继续维持现有限定性集合计划5 万元、非限定性集合计划10 万元客户准入门槛。但面对中小投资者的低风险产品,客户准入门槛可适当降低。

  对此,业内的普遍意见是将限定和非限定集合理财的门槛分别降低为1万元和5万元。“基金的准入门槛才1000元,相比之下,集合理财5万元、10万元的门槛明显偏高,在募集上面临较大困难。很多产品的成立规模才1亿多元,很容易陷入清盘危机。”中投证券一位投资经理认为客户准入门槛降低,将有利于集合理财产品的募集。

  投研短板

  虽然券商都在盼着修订新规能尽快出台解围清盘难题,但也有不少高管认为,新规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资管行业面临的发展难题,依然没有解决。

  “《试行办法》的修订稿只是针对当前问题‘就事论事’,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就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深圳某大型券商资管部高层指出,行业面临集体性的清盘危机,一是来自市场下跌的影响,但更本质的原因是券商的投研没有核心竞争力。

  在这位高管看来,券商、基金和私募同样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一分子,但券商业收入却偏低。“普通投资经理的一年税前收入约为50万~ 80万元,低于公募基金经理年均150万元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券商的体制决定了它招不到核心的人才,也没办法让现有的投研人员有动力干活。

  据这位高管介绍,“基金是以业绩来考核基金经理,一年业绩不好就要被下岗。但券商是以资历来考核投资经理,每年评级,其年终奖跟级别挂钩,跟当年业绩无关。”在这种大锅饭的体制下,很多投资经理都没动力潜心研究,市场涨了就买点股票,跌了就卖出,“整个就是混的状态”。

  一个小细节或许颇能反映资管行业的投研现状。每天下午不到5点,很多券商的投资经理已经下班回家休息。但与此相反,私募和公募的投研会议,却是持续到7点还没结束。

  对于前述高管反映的行业现状,第三方研究机构亦持类似看法。

  “券商集合理财的投研力量不如公募,激励机制不如私募。”长期跟踪集合理财的海通基金研究员罗震介绍,与公募和私募比,目前集合理财的业绩都没有优势,这是其被投资者抛弃的原因所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