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4 03:59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牛娟娟

  有效、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制度之一。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期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签署了《社会信用体系共建协议》,共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信用体系的发展。9月也是人民银行的“全国征信宣传月”,在这期间,人民银行系统将通过开展全面的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引导公众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关注自己的信用行为,在信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提升公众信用意识的目的。

  征信管理工作成绩斐然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经济快速发展,非人格化的交易越来越频繁,交易的价值越来越高,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却明显落后。有关专家表示,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备不仅会妨碍经济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金融、经济危机,造成整体经济的混乱和衰退。因此,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保障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国构建起了征信管理的基础框架,中国征信业的雏形开始展现。主要标志是征信业的法律基础和标准化体系逐步建成,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征信业主要管理者的地位得到确立。同时,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征信的数据库并开始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征信模式。目前,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建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类型最为复杂、受益面最广的数据库。

  “十一五”期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累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210.8万户,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计7.1亿,其中有信贷记录人数约为2.2亿;累计提供4亿多次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2010年9月份,个人征信系统日均提供个人信用报告114.1万份,日查询峰值为154.6万份。

  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2011年以来,在信贷持续向常态回归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所凸现,其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众多银企合作呈现“雾里看花”的局面。专家表示,破解小企业融资难,解决信息不对称是关键。而记者近日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正通过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探索出一条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径。

  2006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几年的实践也表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信贷的支持力度;系统的建设有助于防范风险、优化信用环境,有助于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中小企业的信用行为;系统的健康运行,还有助于为当地政府出台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和参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日前表示,下一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还要继续推广试点,搞试验区建设。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地市已经在建设试验区。在“十二五”期间的头两年,每个省至少在一个市搞一个试验区。中小企业也应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首先,要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其次,要注意“三步走”,即中小企业的信用基础应该打好;积极参加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组织的金融知识培训班;主动到当地人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去申请参加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并且要定期向中小企业信息库报送有关信息。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惠农利民促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家介绍指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有效解决了贷款难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已经达到了1.4万亿元。其次,这个系统在为融资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防范了信贷风险。此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了农民信用意识,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因此,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有金融意义,还有重大社会意义。

  无疑,下一步还应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此,杜金富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十二五”的前两年,争取每个省至少选择一个县开展试验区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考核目标。

  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提供“经济身份证”

  除了为商业银行提升信贷审批效率、防范信贷风险提供重要支持,近年来,征信系统也大幅提高了社会信用意识,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方式有所改变,有的企业和个人主动归还欠税、欠薪、欠款等。应该说,征信系统的建设,对于改善融资环境、防范金融风险以及提高社会信用意识都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又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为7.9亿自然人和1790多万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征信系统主要通过提供信用报告的方式对外提供查询服务。信用报告又被喻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身份证”,已经深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个人的工作生活。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数据显示,征信系统运行以来,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量已经从2007年的月均5847笔大幅上升至2010年的月均11万笔。

  在谈到下一步在推进个人信用档案建设方面的考虑时,央行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我国个人征信系统2006年已经建成,下一步在制度方面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比如说征信系统采集的信息内容、信用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等;再就是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即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在这方面会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对个人隐私加以保护。

  打造完善的全民信用体系还有很长的路

  尽管说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离较为完善的全民信用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迫切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对此,专家表示,下一阶段要不断完善征信法规制度建设,继续推动《征信管理条例》尽快正式出台;要继续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引导地方信用建设;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此作为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要做好征信服务工作,并积极加强我国征信队伍建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其中尤其要把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充分依托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行业信用信息资源,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多渠道征集农户信用信息,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支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此外还要完善征信市场,加强市场监管。根据征信市场、机构和业务的特点,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对象,依法对征信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