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对危机推波助澜 信誉屡遭质疑 "评级霸权"搅局全球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11: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23日将希腊8家银行信用评级均下调两级,并将这8家银行的长期信用评级前景定为负面;19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意大利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从A+降至A,前景展望为负面。而在此前,标普还下调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这是美国百年来首次被下调主权信用评级。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近日又唱衰中国,称若中国银行业的危机继续侵蚀投资者对宏观金融稳定性的信心,将可能在未来6个月至两年内,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穆迪和标普虽然表示暂不会调低中国评级,但也都对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地方债务等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

  长期以来,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一直是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分天下,它们掌握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被视为“金融市场的看门人”。但在近年来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自身的信誉屡遭质疑。多国专家认为,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和打破行业垄断势在必行。

  呼风唤雨大权何来

  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郑永石认为,评级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充当着对交易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角色。简单来讲,评级机构的判断对决定筹款利率,甚至能否筹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投资者的决定也有重要影响。

  法国国际信息和展望研究中心副主任京特·卡佩勒-布朗卡尔说,信用评级对于融资来说必不可少,一名投资者不可能盲目投资,他需要一些数据来评估投资成本和风险,评级机构提供的正是这种服务。他同时指出,穆迪、惠誉和标普这三大评级机构能有今天的地位,最一开始是由美国监管机构和立法机构赋予的。

  三大机构上世纪初创建时只是金融信息机构,后来才开始从事信用评级。早在1909年,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将自己对一系列铁路公司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的评估结果编成书,并用从AAA到D的不同等级标注其发行债券的可信度,这就是评级业的雏形。

  最初的评级机构只向投资者提供评级信息,作为投资参考,并索取信息使用费。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他们无法获得公司的财务信息,也无法进行充分分析和评估,因此评级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借助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他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选择买入可信度最高的债券。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以后,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开始扩大,它们开始受政府委托评估银行投资的债券。

  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首次将“全国公认的统计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纳入联邦证券监管体系。此外,美国法律规定,像保险公司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只能购买资质良好的评级机构认可的债券。另一个赋予评级机构较高地位的是2004年开始执行的《巴塞尔协议II》。这一协议要求银行为他们持有的有风险的主权债务资产预留资本,这实际上“使评级机构成为权力巨大的评估者”。

  前穆迪日本公司日韩企业评级部门负责人森田隆大说,评级机构的信誉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受损,但在欧美债务危机中,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一如既往,继续显示其在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中的强大作用。究其根源,是因为尚不存在可以取代“评级”的金融环境。可以说,在资本市场,没有“评级”的话,市场将无法有效运作。

  行业监管极为不够

  在美国本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已表示将重新审视如何使用信用评级,这意味着美国有可能对信用评级机制进行改革。

  日本神户大学法学教授近藤光男指出,评级机构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评级机构商业模式产生的利益冲突;二是长期市场垄断。与评级机构拥有的影响力相比,其受到的约束和监管不够。

  而且,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发生改变,由最初的投资者支付评级信息使用费变成债券发行人支付获取评级的费用。即如果一家公司要发债,它必须向评级机构支付费用获得一个评级。这种模式带来了备受诟病的“利益冲突”问题,招致“花钱买评级”的批评声音。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丹尼斯·斯诺尔说,人们无法想象,一位法官作出判决,不容他人质疑,甚至不给出任何理由;对自己的错误,也根本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在当法官的同时,他还与被告保持商业关系,从被告那儿拿钱。

  另外,标普调降美国评级后,其计算方法遭到美国财政部的质疑,美国财长盖特纳严厉指责标普“对美国财政预算计算方法缺乏基本常识”,而包括《纽约时报》等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也对标普将“政治因素”纳入考量范围的做法提出疑问,认为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不够透明。

  法国战略咨询公司Weave副总裁埃里克·德拉诺依说,市场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来进行投机操作,评级机构由此可能被利用成为散布谣言的一个工具。此外,信用评级机构也无法避免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为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围绕改革而展开争夺的一个筹码。

  德拉诺依还说,评级机构最初的作用是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投资信息,但现在已偏离最初的作用。目前迫切需要对评级机构进行改革,重新审视它们的经营模型、任务和目标,建立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则和监管规则,同时允许新的评级机构出现,鼓励良性竞争。最后,还要保证评级方法和评级机构分析师的水准。

  全球垄断亟待打破

  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全球评级机构加强监管的声音就越来越大。通过修订《巴塞尔协议》,全球监管者对提高评级机构的透明度、使用内部消息和管理利益冲突等定出框架协议。并力图削减评级机构权力,减少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的依赖程度,打破垄断局面。

  美国在2010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中,就对监管评级机构作出诸多规定。其中提议,如果评级机构给出错误评级,将追究其民事法律责任。法案要求监管者取消对评级机构的依赖,即停止要求基金必须买入AAA级证券的规定。该法案还呼吁打破评级业垄断局面,建议证券交易委员会出台法案,改变目前由证券发行人指定评级机构的做法,改为由一个独立机构代为选定。

  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怀特认为,消除监管部门参考权威评级机构公布的评级结果的规定有助于鼓励新评级机构入市,从而打破垄断局面。怀特说,目前国际评级行业中仅有几个声音,让投资者无法听到不同的声音,无法更客观地评估风险。他主张降低评级机构的入市门槛。

  韩国友利投资证券信用经理辛焕仲说,真正打破全球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格局实际上很难,因为信用评级机构的门槛很高,而且信用评价机构的信誉需要累积,这需要一个过程。种种原因使得目前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性越来越强。

  欧洲走向“独立”之路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便收紧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在欧盟看来,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及时预警风险,存在严重失误,从而助长了金融危机的扩大。

  而在主权债务危机中,欧盟国家又纷纷把指责的矛头对准了信用评级机构,批评他们滥用评级大权,加剧了市场恐慌,成为危机扩散的推手之一。

  今年7月,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和服务事务的委员米歇尔·巴尼耶曾表示,将建议欧盟禁止信用评级机构对接受救助的欧元区国家进行信用评级。巴尼耶表示,目前金融体系的薄弱状况造成投资者过度依赖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欧盟委员会正在考虑修改相关指令,减少国际信用评级的参考作用,鼓励投资者加强对风险的自主评估。

  为打破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欧洲正试图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受到公共监管的评级体系,但迄今尚无明显进展。

  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尼古拉·韦龙建议,欧洲中央银行应该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标准,从而减少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央行将取代评级机构。

  顺应欧洲的需要,欧洲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计划组建一家由25家企业参与的集团,每家企业出资1000万欧元,建立一个欧洲信用评级机构,以抗衡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按照设想,欧洲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级费用不到三大评级机构的三分之一,且费用是由投资者支付,而不是由债券发行者支付,从而消除了利益冲突之嫌。

  另一套方案是在瑞士成立一家信用评级机构,以保证其在政治上独立,不受任何国家影响。

  但国际财经公关公司哲基杰讯合伙人、穆迪法国公司前主管凯瑟琳·格斯特指出,即使欧洲成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也无法解决主权债务评级可能引发各国争议和冲突的问题。

  中国发声进程甫始

  在信用评级改革呼声高涨的同时,作为改革国际评级体系重要推动力量的中国越来越受到瞩目。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曾于8月3日宣布将美国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展望为负面。此举比标普调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早两天。

  分析认为,虽然大公国际的独立性还有待考验,但其独树一帜的评级结果,体现了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意味着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评级市场话语权的增加。

  大公国际在阐述下调美国信用等级时列举了美国政治体制弊端,国家偿还债务能力缺乏,赤字削减速度远低于新增债务速度,以及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四大理由。曾经担任美国国会众院议长博纳助手的经济学教授帕特里克·乔瓦克说,大公国际对美债的许多关切是有根据的,其观点是全球许多投资者的共识。

  专事财经报道的美国胡里克新闻网刊载文章认为,大公国际的评级表明,世界经济力量和影响正从西方转向东方。亚洲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进程的形成和意见领域正逐渐赢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国际评级体系的改革进程势必荆棘载途。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阿比丁在接受专访时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后,大公的努力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大公要接受市场和投资者的检验,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的信任。如果大公的评级是严谨、专业、富有远见的,而且事后证明其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最终它将赢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信任。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志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仍将继续重视现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但也要不断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评级体系,只有把内外两种评级补充、结合在一起,并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才可以既充分发挥国外评级机构的效能,使之为我所用,同时提升我国评级机构专业水平。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

  搅局还是维稳

  

  作为国际公认的信用评级机构,到底应当如何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搅局还是维稳,是促进还是阻碍,是值得好好探究的。

  而从信用评级机构近年来的实际表现看,他们的行为,似乎没有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而更像是在搅局。

  评级机构决定债券发行者融资是否成功的生杀大权让市场盲从评级结果,为很多危机埋下隐患。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美国司法部正就标普在金融危机期间对抵押贷款类证券的评级有误进行调查。市场普遍认为,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期间未能客观评估抵押贷款类证券及其衍生品的信用级别,给出的评级过高,导致大量机构买入劣质债券,最终引爆危机。

  在大型破产和信用危机出现之际,评级机构不但未能及时向市场发出示警信号,反而令经济形势雪上加霜,使本已动荡不安的局面更加复杂、更加不稳定,其透明度、可靠性也一再引起争议。

  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郑永石表示,在美国信用等级被下调之前,评级机构下调了希腊的信用等级,并由此使整个欧洲的财政危机开始扩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也是在信用评级被下调之后出现的。无论这些危机的根源在哪里,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决定往往能够成为这些危机的导火索。

  欧债危机之后评级机构频繁对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多国降级,导致融资困难;而融资难度增加,信用评级更加糟糕,这种恶性循环,只会加剧债务危机的恶化。

  (据新华社)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

  

  标普

  标普创立于186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标普的长期评级主要分为投资级和投机级两大类,投资级的评级具有信誉高和投资价值高的特点,投机级的评级则信用程度较低,违约风险逐级加大。标普目前对12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主权信用评级。

  穆迪

  穆迪创立于190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目前,穆迪的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国家主权信用、美国公共金融信用、银行业信用、公司金融信用、保险业信用、基金以及结构性金融工具信用评级等几方面。穆迪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员工约4500人。

  惠誉

  惠誉的规模较其他两家稍小,创立于1913年。惠誉的业务范围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国家、地方政府等融资评级,总部分设于纽约和伦敦两地,在全球拥有50多家分支机构和合资公司,拥有2000多名专业评级人员,为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