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郭有信:对利润率过高的白酒企业须有制度性约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06: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日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经贸司、价监局共同召开白酒价格座谈会,要求行业协会及白酒骨干企业要起到维护白酒市场价格的作用,同时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不能再出现涨价现象。(9月26日《南方日报》)

  毫无疑问的是,颇具行政色彩的发改委“约谈”根本无法冷却酒企疯狂的涨价热情,何况之前茅台已有了“刚约谈完就涨价”的先例。可以预料的是,新一波的涨价潮将如约而至。白酒企业的涨价行为,看上去似乎是无可厚非的。近年来,随着原辅材料价格及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白酒企业的经营成本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毛利率甚至出现下调。要维持利润,调价是企业可选择的最有效方式,何况终端市场销售价与出厂价之间也早已形成了巨大的价格差。

  但问题是,白酒企业的利润真的低到了要靠提价来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地步吗?从2009年开始,在国家大规模投资的背景下,中国消费市场走入升级进程,中国白酒行业的收入和业绩增速有了明显回暖。不过,令业界始料未及的是,这种“回暖”几乎可以用“井喷”来形容。据统计,过去茅台、五粮液等提涨的幅度一般只有10%-15%,还有些时候只调5%,但近三年来,每次调涨的幅度都大大超过预期。

  而且,这样的提价是建立在企业赚得“盆满钵溢”的基础之上。今年七月份,2011年上市公司中报披露收官,备受关注的白酒生产企业继续扮演“印钞机”的角色,个个赚得钱包鼓鼓。上半年,三大白酒企业均实现业绩飘红,净利润率均超35%,其中贵州茅台最高,同比增幅近60%。同时,贵州茅台还以每股收益5.2元再度登上半年度A股盈利王的宝座。在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酒企的大盈利让人心中五味俱全。

  不仅仅是在今年,白酒企业的盈利一直是其它行业望尘莫及的。初步统计,白酒行业的毛利率处于60%-80%之间。而作为白酒行业风向标企业的茅台,这一指标为78.41%,其中高度酒的利润率为80.68%,低度酒为77.84%。中低档酒盈利虽差一些,但也高达39.71%。一则坊间流传的消息称,某企业老总在白酒行业论坛上直言:“国内有多少制造业的毛利率比白酒高?全世界恐怕也没有几家!”由此可见,白酒的盈利能力何等“凶猛”。

  白酒企业的销售、利润、价格一路走高,虽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长远来看并不是什么好现象。白酒作为烈性酒,在发达国家早就开始被限制生产和销售,很多场合也开始禁止饮用烈性酒。而在我国,白酒产业却逆市发展,甚至被当作地方的支柱产业给予大力扶持,这样错误的导向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况且,高端白酒虽然与腐败有无直接关系还难以说清,但不能否认其存在助长价格拔高的可能。

  对于利润率过高的白酒企业,有必要进行制度性的约束。白酒行业在世界范围来说应该是一项夕阳企业,应该逐步限制其发展,其利润也必须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增长。特别是对一些高档白酒,可以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其最高限价。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允许白酒企业涨价,企业根据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合理制定产品价格无可厚非,但是有一个底线不能突破——涨价不超过成本上升的合理幅度,绝不能允许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随意涨价和谋取暴利。(郭有信)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发改委二度约谈酒企 遏涨价出现“肌无力”

  相关评论:

  面对名酒打醉拳,别迷恋“约谈”

  对五粮液的约谈为何不一样

  约谈酒企不如约谈“酒鬼”

  约谈阻止白酒涨价是饮鸩止渴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