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储能第一战五大主角争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07:32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2011年3月23日,储能产业迄今为止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在张家口市张北县打响。代表了当今所有企业类型的五大主角,在新能源版图上展开贴身肉搏。他们知道,为了明天的市场,哪怕赔本,也必须打赢这场硬仗。5月揭晓的结果是一个结局,也是又一场战役的开局——国家电网最终大面积应用的技术路线和企业,才是最终的胜者,才是储能行业真正的主角。
文 I 本刊记者 肖隆平 刘洋
首个国家储能示范项目俨然已经成为储能企业的角斗场,角斗场上的主角们为了明天而战斗。
作为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普能公司)董事长的俞振华刚刚打赢一场战役却又不得不面对下一场战役。
一年前,他的普能公司为液流储能的主流身份而战;半年前,他的普能公司在液流储能中的主流地位而战;而此时,他的普能公司为液流储能的主流市场地位而战。
他这次面对的是四个对手,以一敌四的窘境让他背后窜出丝丝凉意。
对面战事不断。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与带有央企背景的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下称中航锂电)的战斗从华南的深圳一直持续到华北的张家口。
一直不露声色的外资新军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ATL)(下称ATL)悄然夺得“第二标王”的宝座,挑战比亚迪。
顶着鲁冠球光环的万向亦在一旁虎视眈眈。
这里就是国家电网设立的角斗场,他们就像激情悲壮的角斗士。
张北战场
作为我国首个大型储能示范项目,国家风光储输示范项目从确定建立之初就备受瞩目,而该项目真正的意义被定义为对新电池技术应用解决方案进行研究。
“谁进入这个项目,谁就已经进入国家轨道,谁就在未来的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虽然俞振华们坦然承认都在赔钱接单,但仍要承接这个项目,其根本原因是该项目远远不只是经济层面上的价值体现,而是我国储能电池市场未来格局的初形成。
这是个在两年前由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电网公司共同启动,总投资约150亿元的示范项目,其占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开发规模为500兆瓦风电、10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110兆瓦化学储能。这是我国首个风光储输示范项目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集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及输电工程四位一体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首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电源项目。
同年6月,风光储项目一期工程落户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计划建设风电100兆瓦、光伏发电50兆瓦、储能20兆瓦,总投资约33亿元,由国网旗下的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具体实施。
选定张北县是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经测定,张北县坝上地区全年有效风能储量可达1436千瓦时/平方米,全年有效风速时数达5200~7000小时。同时,张北县的日照条件也很好,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897.8小时,全年活动积温2448℃。正因为有着冬春日照短、风力大,夏秋日照充足、风力弱;白天日照强、风速小,夜晚无日照、风速大等气候特征,这里就成了风能与太阳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极强互补性的最佳场所。
一时间,这个以避暑旅游闻名的小县城成为风电、光伏、储能企业争相竞逐的焦点。
相比顺利招标的风电、光伏项目而言,张北项目中的储能招标却是一波三折。
2010年5月27日,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以招标人身份发布了《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工程大河光伏及储能电站电池储能系统采购招标公告》,此次招标只招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设备采购两个包,一个电池容量为14MW(兆瓦)×4h和一个4MW×6h的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及其配套35kV升压变及高低压配电装置。
而在招标公告发布近一年的时间里却没了下文。
“招标终止主要是因为关于储能电池的技术路径一直处在争论中,如果贸然将示范项目全部都给了磷酸铁锂,其他储能的技术就失去了产业示范的途径,这对于尚且没有完全明晰的储能电池产业路径而言,有失公允,也不利于我国储能产业路径的最终选择。”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透露。
在时隔近一年后,张北储能项目的招标再次启动。2011年3月23日,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发布了《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储能设备采购招标公告》,并于4月15日发布《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液流电池系统采购二次招标公告》。这一次,以俞振华的普能公司为代表的液流储能进入了招标目录,也成为除原定的磷酸铁锂之外唯一进入目录的技术流派。
这次招标公告由原来的两个包改分为了五个包,其中四个都是磷酸铁锂电池系统,分别为:6MW×6h、4MW×4h、3MW×3h和1MW×2h。最后一个包是采购2MW×4h的液流电池系统。
这对于处于液流储能全球龙头位置的普能公司的确是个好消息,对于俞振华而言,拿下这个合同顺理成章。国内唯一与普能公司有竞争实力的融科储能因为没有兆瓦级项目经验,所以对普能公司没能构成威胁。“融科储能的科研主体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它的电池虽然在实验室稳定运行了好几年,但是没有兆瓦级的生产能力。” 一位接近融科储能的业内人士透露。
最终,俞振华的普能公司如愿中标2MW×4h的液流电池系统。
在另一端,磷酸铁锂电池项目争夺战也在进行。
比亚迪、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下称万向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和ATL都在招标公告发出的一个月内提交了竞标标书,最后提出竞标的中航锂电显然给这场战斗添加了最大的悬念。
这场战斗里汇集了当今国内所有的企业体。
国内储能行业元老比亚迪为民营上市公司;ATL是2005年被日本TDK集团全资收购的外资企业;万向公司是著名民营集团企业万向集团的下属公司;中航锂电是有着央企中航工业集团背景的国有企业。
虽然表面上招标四个包,四家企业分似乎顺理成章,但大小项目如何排序依旧是争夺的焦点,而之前比亚迪高调宣布投标两个包让这场战斗更徒增了悬念。
“示范项目就是要让有能力的企业都要展示自己的实力,比亚迪中标两个包是不可能的,而大小项目排序也是根据企业的技术应用实力进行的,完全是实力的比拼。”一位熟知张北储能项目招标的人士表示。
最终,比亚迪没有中标两个包,但中标了磷酸铁锂项目最大的6MW×6h的包,ATL中标4MW×4h,中航锂电中标3MW×3h,万向公司中标1MW×2h。
虽然看似皆大欢喜,实则暗战涌动。
比亚迪战局
虽然比亚迪在张北项目中抢得了最大的标,但与一年前中标南方电网兆瓦级储能项目相比,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
2010年8月25日,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公司南方电网兆瓦级电池储能站试点工程蓄电池、能量转换系统采购项目招标、评标工作结束。比亚迪是第一中标人,中标金额4797.23万元;第二中标人是中航锂电,中标金额1886.35万元。
而如今,比亚迪仍为第一中标人,但中标的企业已经多至4家。虽然比亚迪在储能业龙头的位置依然稳固,但激烈竞争的格局已经初见端倪。
中国有色金属技术研究院的工作经历对于比亚迪董事长兼CEO王传福而言是一种财富,虽然是造车起家,但基于金属材料的储能产业一直是他三大事业梦想之一。或许正是有了这个经历,比亚迪成为了我国锂电行业的元老企业。
1997年,比亚迪自主研发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
1999年,比亚迪开发出当时行业内领先的SC2100P大电流放电电池,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1.5亿支。
2000年,比亚迪成为摩托罗拉(微博)公司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
2003年8月,比亚迪上海工厂投产,开始动力电池和电脑电池的研发。
除此之外,2010年10月11日,比亚迪还与长沙市政府、湖南省电力公司签署了10MW的储能电站建设项目框架协议。
而就在此前一个月,比亚迪刚刚与美国洛杉矶市水电局签署了可再生储能电网项目的合作计划。比亚迪将协助洛杉矶水电局提供高垂直整合度的整体性铁电池储能技术,为其更好地储存包括风能及太阳能在内的绿色能源。
虽然比亚迪在储能电站方面站在龙头位置,但其他业务的大幅下滑很可能拖累其储能电站业务的发展。经营不善造成业绩下滑所引发的裁员风波、比亚迪F3安全气囊的安全性事件、高负债风险等一系列麻烦让比亚迪四面楚歌,就连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比亚迪标签的新能源汽车也一直处在争议之中,在国家政策导向尚不明了之时,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也仅仅能够作为一个标签。
2011年上半年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5.45亿元,同比下降10.77%;实现净利2.75亿元,同比下降88.63%。公司负债率达到62.55%,虽然还没有达到70%的危险线,但随着今年下半年各种问题的集中暴露,负债率超过危险线似乎已成定局。
被外界认为擅长资本运作的比亚迪恐怕也没法面对自己经营业绩差的窘境,而这种被外界看来是资本运作的手段在业内看来似乎是一种忽悠的招式。
今年9月初,在2011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有与会专家对比亚迪点名批评。他们提到,比亚迪花了几个亿投一个电池厂,投了好几年了依然没有实现产业化。
“政府对发展电动车这么激进,比亚迪是有责任的。”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曾愤慨地说。在他看来,近几年政府在电动车发展上的“大跃进”,是比亚迪们“忽悠”的。
这或许让我们为未来的磷酸铁锂储能电站甚至是储能电站行业捏了一把汗。
“比亚迪主营业务糟糕的经营业绩很可能会拖累像储能这样为未来布局的业务。而当前参与的储能业务项目更多是为了占领市场,利润因素已经都不在考虑范围了,在这个时候,资金充裕就相当重要了。虽然比亚迪成功回归A股,但这并不证明它就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了,糟糕的经营业绩很难吸引投资者关注。” 中投顾问分析师马晓青指出。
从华南到华北
尽管比亚迪麻烦不断,但磷酸铁锂龙头的位置仍无人能撼动,也就在比亚迪面临可能滞缓之际,已盯上了储能电站未来的中航锂电正全面铺开其抢占制高点的摊子。
这家两年前成立的公司,在成立伊始就定位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直面比亚迪。
成立伊始,中航锂电作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下称空空导弹)下属全资子公司,其可谓具有先天优势。据了解,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属事业单位,空空导弹已在锂电池领域研究多年。“我们的产品单体容量最大为500AH。”中航锂电副总经理房荣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表示。
而2010年7月,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成飞集成)控股中航锂电,让这家原来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公司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2010年7月6日成飞集成发布公告,称将募资10.2亿元,控股中航锂电,加上其他渠道资金,将新投入17亿元,用于开拓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
按照成飞集成于定向增发预案中对中航锂电项目作出详细描述,该项目总投资额为17亿元,其中建设投资15亿元,铺底流动资金2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6.8亿AH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能力。项目建设周期为38个月。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均净利润为3.74亿元,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3.10%,项目投资回收期为7.8年。
先天具有中航集团的背景,后天装入上市公司,中航锂电具备了挑战比亚迪的条件,唯一欠缺的似乎就是与比亚迪差了13年的入行经验。
早发展13年,这也注定中航锂电和比亚迪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企业,在这点上,房荣也表示认同。但从它们的两次交锋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航锂电已经成为比亚迪最强的竞争对手。
2010年8月25日,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公司南方电网兆瓦级电池储能站试点工程蓄电池、能量转换系统采购项目招标、评标工作结束。比亚迪是第一中标人,中标金额4797.23万元;第二中标人是中航锂电,中标金额1886.35万元。
2011年1月25日,南方电网宣布,上述兆瓦级电池储能站成功并网,这标志着中国大容量电池储能集成应用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这也即意味着中航锂电这家新秀企业能够胜任储能的重任。
张北项目竞标,比亚迪与中航锂电的战场从华南转战华北。
早在张北项目中标公告发布前,比亚迪中标最大项目在业界看来就已成定局,虽然外界猜测比亚迪中标会有与国家电网关系到位的因素,但在房荣看来,比亚迪的中标完全是因为产业积累。
“如果说和国家电网的关系,作为民营企业的比亚迪肯定不如像我们这样有央企背景的企业,因为同为央企,我们可以通过上级单位在上一级层面就把关系给协调了,这一点民企肯定无法相比。这次国网的招标还是考虑的产业经验和产品的可靠性。”房荣表示。
而对于之前南方电网的中的第一标,有业内人士认为则是比亚迪与南方电网关系使然,因为比亚迪总部就在深圳。对此,房荣不予置评。
比亚迪与中航锂电的两次战斗被好多业内人士定义为储能行业的国企与民企的对垒,更有许多人认为与有着14年开发运作锂电经验的比亚迪相比,仅仅成立两年的中航锂电自不量力,而这在房荣看来,则是公众对于国企固有不良印象所致,新产业并不只是民营企业的天下,有着众多优势资源的央企、国企没有理由不进入,这代表着国家的意愿。
同样,也正因为像中航锂电这种企业集合了众多民营企业无法获取的资源,才让我们些许有些担心,担心未来的新产业又会沦为国有资本的游乐场。
普能的正名
液流储能与磷酸铁锂储能的战争则被看作张北项目另一层面的竞争,是主流与非主流的竞争。
俞振华一向低调,在他眼里,一个尚未完全产业化的公司不能大肆炫耀,这与王传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传福早在2010年5月份的一次与股东交流会上公开声称,液流电池路线对储能电站来说是绝对错误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液流电池只能作为备用电池,不能作为储能电池,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这个错误国家电网已经明白了,会把液流电池从储能电池中划掉。”
然而,国网这次并未纠正自己的“错误”。
在许多业内专家看来,张北项目把绝大部分项目给了磷酸铁锂是在循着电动车的路线走,毕竟最近几年锂电一直是我国发展动力电池的方向。
而同时,国家电网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储能电池选择何种电池技术的走向。2010年6月23日,在第七届亚洲风能大会上,国家电网展示了一台可同时给20个标准电池充电的移动充电仓,其中存放的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这被认为磷酸铁锂电池是未来走红的又一印证。
不过,业界对此也是颇有争议。锂电池技术源于美国,这是比亚迪在1997年选择发展的方向,也是目前在国内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技术。但是“因为被有意无意定位成电动车的零部件,其发展路径又受到制约。”全国锂离子蓄电池系统标准起草工作组副主任钱良国说。
而北京金能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书军表示,“在移动场合,锂离子电池具有绝对的优势”。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最高,每千克约在170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约在110~120瓦时,液流电池只有约28瓦时。
尽管锂电池有多种技术路径可选择,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前途普遍被看好,但要实现大容量储能技术还需要时日。“锂离子电池在兆瓦级做储能,实际上是很前沿的研究。”俞振华说。
“我国生产磷酸铁锂材料企业约有150多家,但大部分尚处于研发阶段,能够实现批量生产的企业大概在30家。”东海证券研究所汽车与新能源小组分析师吴文钊(微博)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表示,“目前国内大多数磷酸铁锂企业的技术能力,只能生产低端材料产品。”
近一年多,资本市场的“沾锂成妖”更对这种低端的锂应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让储能产业受到膜拜。
锂电池的安全性一直备受质疑,今年多起电动车自燃也使这项技术颇受争议。“储能电池如果是用锂电池的话,需要几十万块放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模块,如果电池厂商做不到很好的一致性、可靠性,那几十万节锂电池放在一起就不仅仅是赚不赚钱的问题。”俞振华认为在解决不好锂电安全,大型锂电储能站安全风险巨大。
俞振华普能公司的液流电池虽然还没有完全攻克能量密度低的难关,但其在风电场的成功应用,使其在未来风电储能方面占据了比磷酸铁锂电池更多的优势。循环寿命长的绝对优势让液流电池最适合风电场。其他电池最多做到几千个充放电循环,而日本北海道的全钒液流电池示范系统已经充放电27万次。
我国的锂电开发应用居全球之首,但并未成就一家全球领军的企业。普能公司却在2009年就成为了全球钒液流电池的领军公司,在国内外差距很小的储能行业,普能确已成为引领全球的公司。
2009年1月,成立不到三年的普能公司加拿大的VRB公司,拥有了专利技术、研发团队、全球性的工程经验和客户,以及离商业化只有一步之遥的可靠产品。而此前VRB为全球钒液流电池老大,这使得普能公司一夜之间跃升为全世界储能行业的领袖。
“越是在全球领先的产业和公司,我们就越要扶植,而在国外公司已经取得领先的行业我们应当避免跟风,这应该是我们选择新产业技术路径的一个原则。”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分析了张北项目钠硫电池落选的原因。全世界大容量储能电池只有日本京瓷(NGK)公司的钠硫电池成功实现量产。NGK去年在全球拿到了600兆瓦订单,并计划今年将产能从90兆瓦扩大到150兆瓦。
如果比亚迪没有领先全球的优势,亦或如果普能在产业化道路上更进一步,普能击败比亚迪并不是没有可能,储能产业的主流易主并不只是俞振华的幻想。
五年?十年?
作为一家投资公司总裁,周敏自己都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参加储能沙龙了。作为上海遨问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董事合伙人,她一直尝试着在储能行业寻找着投资的机会。从上海赶到北京,就为了参加新能源商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一个只有2小时的储能沙龙,这在外人看来颇显奢侈的行为,对于她而言却已是家常便饭。在她看来,哪怕只是一个沙龙也可能告诉她储能电池技术未来的走向是什么,但从现在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她仍没有找到一个投资预期的方向。尽管周敏所在的公司还有一个专门去调查研究市场的团队。
这次她又失望了。
不仅周敏对储能电池技术的产业化摸不着头脑,身处这个行业的企业和专家也有些模糊不清,各自对于储能电池技术能否实现产业化,实现的时间表都有着各自的看法和分析。这对于投资来说,虽然是机会,但也是风险所在。
但储能电站的市场却是非常大的,国电电力曾经组建专门机构研究如何实现风电平滑入网,其结果认为:储能容量要配到风电装机容量的20%~30%。如果按照截至2010年底的风机累计装机容量41827兆瓦来计算,我国储能行业仅风电这一块就潜藏着8365.4兆瓦~12548.1兆瓦的市场。
市场前景的诱惑如此之大,但因为储能电站解决的是发电公司的难题,最终受益的是发电企业,因此电网公司对这个事情并不热情。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透露,“三纵三横”的电网线建设已经让电网公司工作负荷很重了,如果还加上储能电站建设,电网公司将难以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
但嗅到商机并投身与其中的资本越来越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来小康认为这是件好事,但他也告诫以赚钱为第一目的的企业主们最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产业不可能是两三年就会有收获,“十年后产出,这个是有可能的,投资商应该想明白这个问题,不要弄成泡沫,说投入以后三年就能获取利润。”
不过,房荣对这种观点表示反对,“商务和技术永远不是一条船上的。技术永远是在后面说,你慢点,慢点;商务永远是在前面说,你快点,快点。你把10加上2除一除得出个5~6年是必然要实现的。”
房荣表示,我们国家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要摆脱石油资源依赖的时候,而且铁锂电池也经过了十几年的科研实践,“这么多年大家反复研究,反复尝试,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它在总体性能上是最好的。”因此,实现产业化并不是问题。
在房荣看来,每一个产业都存在自身的问题,他举了个例子说:“等离子电视或液晶电视,你能说它是一个正确的产业吗?从我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错误的产业,产生这么多电子垃圾如何处理?”
因此如果要严格看待一个产业的发展问题,房荣认为那就得往后退到100年后来看。所处的当下只能去看待100年前的产业问题。他认为每一个行业的产品都是“生存一段时间,消亡一段时间,它是更替性的”。
因此“一旦选定了,就必须在技术和商务之间做出一个妥协,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决定是100%正确的”,有着德国企业工作经历的房荣考虑问题时还带着德国式的思维。
作为房荣的同行,万向集团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于冬清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多少年能够实现产业化,但他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这个产业化的时间表问题,他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说:“所谓市场化就是规模化。市场应用最大的阻力不是技术,大家都还是讲是因为技术不成熟,但那是表象,根本的还是成本。如果一个企业的产量上去了,成本就会降下来。”
成本怎么下降,于冬清表示就是要让大规模生产。但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又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不成熟,成本降不下来,所以,市场化不放开。市场不放开,产量就上不去,于是成本就降不下来。”
王传福自己也表示,成本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比亚迪储能电站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储能电站的成本因为规模成本等问题,现在的成本大约1.5倍左右于传统抽水蓄能电站的成本。”
尽管王传福乐观估计在在2~3年后,这个成本问题将在政策支持和规模化生产条件下出现下行空间,但是否真正会让他如愿以偿,还是个未知数。
而在中航锂电看来,争论是没有必要的,预测也是没有必要的,市场上作战才是决定行业生死的关键。“任何专家都去犹豫,去纠结;任何企业都去犹豫,去纠结,其实毫无价值。这个市场是公平竞争的,中航锂电不会去对某个企业要生产什么指手画脚,如果你拿出一个产品,能把我中航锂电的铁锂电池系列打倒,那我们中航锂电宣布破产,大家都卷铺盖回家。”房荣表示。
然而,让周敏更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是胡学浩的观点。这位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首席专家,不仅没有预测储能电池技术市场化的时间表,更是给所有在座的储能电池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泼了一盆冷水:“你要说市场化的时间表,我没法预料。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电池储能技术方向,我认为讨论后产业化问题还为时尚早。”
未来之战
王传福端着茶杯,呷了一口,看了眼坐在自己对面的中航锂电总经理王崇岭问道,你们那个刚生产出来的储能电池销售得怎么样啊?
坐在王崇岭左边的是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右边是ATL的CEO曾毓群他们都很好奇,王崇岭所在的中航锂电能生产出这么大容量的铁锂电池?他们的目光都紧盯着王崇岭。
四位最先踏足风光储项目的大佬们,谁也不会想到三年后,他们会坐在一起聊天喝茶,谈谈储能电站的问题,甚至还谈谈风花雪月。虽然每个人心里对谁的动作都有点不满和嫉恨,不过,又都想知道他的产品到底是死是活。
其实,这是房荣希望在未来出现的一幅图景,尽管现在各自还都很少打交道,甚至作为年轻的中航锂电副总经理,他也觉得还没有到跟这些前辈们提出定期坐下来讨论一下这个市场走向的时候,但这个想法已经在房荣心里酝酿了些时间。
这也是房荣对于储能电站市场未来格局的描绘。其预测未来最多就只有目前这4家储能企业有能力生产大容量储能电池,他要让这几家企业联合成立一个同盟,让这个产业健康发展下去。
对于未来会有多少储能企业存在这个问题,于冬清不赞同房荣的说法。“第一,对于一个未竟产业化的行业这种推断为时尚早;第二,因为市场需求很大,如果只有四家储能企业,那这四家的生产能力就太大了,可能承受不了。”于冬清认为,起初会有100家左右储能企业,经过洗牌后会剩下十来家。
很显然,他忽略了其他技术流派的储能企业,至少忽略了俞振华。因为就当前中标张北项目的企业中还有普能公司,虽然技术流派不同,但它同属储能行业。
在俞振华看来,未来的战役是他的“非主流”与“主流”的战斗。
从另一层面,国企、民企和外企这三种不同企业性质之间的争斗将更加激烈。国企,随时要面对国家层面上的需求;民企则是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外企则把市场作为唯一的目标。
作为国企的中航锂电,王崇岭和房荣所想的是把储能电池这个产业做起来,房荣说:“我们就要把电池一步步做上去,我自认为在产品技术研发上,这个领域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比我们更认真。”
中航锂电之所以能这么做,业内专家分析,有足够强的实力才是根本。因此,国企在做这种为市场化形成做铺垫的行为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而房荣表示他们能够这么做的正是“要看后面五年、十年时间。我们必须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为了让自己在储能电池这条路走得更远,擅长于生产大容量电池的中航锂电,除了保持大容量电池的优势,还在弥补小电池、金属壳电池的产能不足。中航锂电的这种大举扩张之举被外界猜测是否有垄断迹象。房荣说:“我们不追求垄断,我们还是在看这个产业。”
他表示,储能电站应用方也跟电视消费者一样,可以选择他们中航锂电,也可以选择比亚迪,或者万向公司,每个厂商的“产品层次不一样。我们瞄准的不是镀金的电池,我们瞄准的是产业化的电池”。
国企的野心和自大在中航锂电身上并不会因此而隐藏起来。“电池,实际上是整个国家能源战略里边非常关键的一环,它是一个载体。它就像汽油一样,这个载体一定程度上牵涉到国家安全。”
在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问题上,“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相对的垄断在未来是必须的。”但是,房荣说这纯属“个人观点”。
基于这种垄断的形成,房荣认为未来的最多四家储能企业的“技术实力、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商务实力、整个系统的实力,能够把这个产业支撑起来。”
比亚迪面临在多事之秋必须抓住能承载转身的希望;中航锂电充满着对产业垄断的野心与渴望;普能公司期望着为自己“正身”的机会,这些储能战争中的主角们为了自己的目标仍将在这个战场上厮杀,产业格局最终将在厮杀后得以呈现。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组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