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瘦身背后:发展模式或是最根本的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07:33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文 I 特约记者 李永钧
比亚迪裁员风波背后,发展模式或许是其最根本的危机。
“比亚迪汽车(微博)销售所有营销部立即解散,限定9月30日前全部寻找生路。”比亚迪内部人士8月29日的这条微博(http://weibo.com)在网络上疯传,引起轩然大波。更有爆料显示,比亚迪计划裁撤其下设的营销部门,雇员人数由现在的2600人裁减到800人。此时距离原比亚迪汽车总经理夏治冰(微博)离职不到一个月时间,比亚迪再次卷进人事风波。
9月9日,在今年比亚迪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裁员风波”成为一大焦点,股东接连向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发问。对此,王传福表示:“现在的裁员和调整是为过去的错误买单;大众产能是比亚迪的两三倍,销售队伍却都比比亚迪少,裁员在所难免。”他进一步阐述,“我们是在做正确的事,却从外界得到了不好的反应”。
“从本质上说,此番调整全因比亚迪过去两年对增长速度预期过高,并以此不切实际的目标来组建团队,当实际增速与预期差距太大,调整变得不可避免。”对于比亚迪此次裁员,业内人士发表了如此看法。
断臂自救
8月30日傍晚,下班时分,深圳比亚迪坪山总部1号门。穿蓝色工装的员工们进进出出,和以往没有区别。但在风平浪静的表象背后,此时的比亚迪正在掀起一场“人事地震”,其中牵涉到的员工人数可能超过千人。
一位比亚迪的员工当天则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早上来到办公室,看到很多女同事们眼角带着泪水,彼此见面也不似往日喜笑颜开地打招呼问好,而是默默低头走路,心里不是滋味,总感觉缺了很多东西。”
9月1日,记者电话联系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微博)(微博)(微博)公关部负责人,给出的回复闪烁其词:“不是裁员,而是例行公司多年的轮岗制,以优胜劣汰。”与此同时,比亚迪多位员工给出的回复则是肯定的裁员行动。此一计划将分步实施,9月30日起生效。
据透露,裁员“风波”之前,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组织架构按照区域划分为六大战区,与六大战区并行的是公关、品牌、广告、渠道管理、售后、市场、网络营销、人事综合等多个事业部。这次人员变动最大的就是六大战区,现已更名为六大营销部。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六个战区,就是直接负责一线市场的,这部分的裁员人数由之前的884人,裁到剩下目前的456人,被裁人数为428人。进一步的传言称,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裁员比例高达70%。
同一天,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侯雁签发了《关于汽车销售各营销部人员配置及区域划分调整的通知》,这被认为是比亚迪管理架构趋于扁平化的开始。按比亚迪官方的“分流”说法,这些分流的人员将大多被安排至第十一事业部(公交、大巴事业部)及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工资待遇势必明显下降,且要走内部招聘程序,相当多的员工恐不得不就此离开。上述熟悉比亚迪人力资源事务的人士告诉笔者,这是比亚迪一贯的做法:用分流或劝退的方式规避法律规定的裁员补偿。
“这只是第一轮,后面可能还有第二轮。”一位已在比亚迪工作四年的员工透露,部门经理告知他要在9月30日之前离职时说,“这次裁掉的是你们,下次可能就是我自己”。
“动荡,员工情绪不稳定。”提及这次人事调整对于比亚迪的影响,上述被优化的员工直言不讳。
“裁员70%的说法并不属实,现在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因为这次并不是裁人,而是先内部调整。由于汽车营销部收入丰厚,一线区域销售的工资能拿到上万元,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原点,所以很多人选择离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比亚迪内部人士如是说。
“公司并没有明确的文件或者高层口头确认的数字,上述数字是一级一级口口相传,所以并不能完全考证。公司调整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只是为了更好地提升销售服务水平,提高内外部工作效率。确实,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上述人士表示。
有律师告诉记者:“从法律角度来看,企业由原来的盈利转为亏损,甚至停产停业,或者经营困难导致工资拖欠,或可认定为重大经营困难。这些可认定为企业必须裁员的不可抗力,如此做法并无不当。”
到目前为止,比亚迪高层还没有就这次人事调整对全体员工进行说明,比亚迪中层对于这次调整的整体方案也并不十分清楚。“在比亚迪汽车内部,目前这个调整估计就只有最高领导知道。我私下问过,他们都说,高层没有说明白。” 比亚迪汽车一位中层告诉记者。
面对网上汹涌的言论,比亚迪不得不在8月31日暂时关闭了办公外网。
事出有因
“累了,辞去在比亚迪的一切职务。”8月5日,在比亚迪服役了13年并负责比亚迪汽车销售业务的副总裁夏治冰宣布离职。觉得累的不止夏治冰一人。今年4月,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CIO龙策景带着非常留恋的心情,离开了服务将近12年的比亚迪。在这前后离职的高管还有原比亚迪副总裁孙一藻和独立董事林佑任。
对于这些曾和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共同打天下的公司元老和高管的离职原因,比亚迪并没有给出官方的说法。而实际上,比亚迪内部矛盾很深。而这与比亚迪在去年的战略失误不无关系。
过去几年,比亚迪火箭般爬升的速度令业界胆寒,2005年以来,比亚迪汽车每年实现100%的高增长,2008、2009年连续两年实现翻番,2009年销量达到44.84万辆,坐上中国车市第六和自主品牌第一把交椅,这是比亚迪汽车事业的一个波峰,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因产品、品牌、网络等各方面的不足而带来的问题。与此同时,王传福喊出了“2015年实现产销量中国第一、2025年全球第一”令人震惊的口号。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从2010年3月份开始,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比亚迪火箭却一头栽了下来。随着销量的大幅下滑,比亚迪整个企业的业务模式矛盾开始不断地暴露出来。为了实现年初制定的连续翻番的高目标,比亚迪不断增加经销商的月度销售任务,向经销商大肆压货,结果不堪库存和资金压力的经销商陆续出现退网现象。比亚迪为改变2010年销量目标大幅缩水的困局,对销售体系进行重整,但收效甚微。
今年以来,在鼓励汽车消费政策退出的情况下,比亚迪更是一落千丈。据来自比亚迪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整车销售22万辆,同比下降23%,净利下降近九成。比亚迪港股从8月1日开盘时的26.25港元一路下跌到8月30日收盘时的15.36港元。比亚迪港股的最高股价曾经达到过85.5港元的高位,至此跌幅已超过84%。不言而喻,眼下比亚迪正遭遇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不得不出重拳变革。可以预期,这次公司大裁员不会是比亚迪重整汽车业务的终点,而只是调整的开始。
事实上,自2010年底开始,这种人事调整已经展开,当年招聘的1700多名毕业生被劝退和分流,其中销售部门有900人之多,公司内部因而有“史上最悲催的10届”说法。不过由于是分批进行,外部影响并不大。一位刚从比亚迪离职的营销人员坦言“因为签订了劳动合同,公司也不说裁员,只是说调整,变动岗位,而岗位变动后,待遇远不如从前,很多人自然就走了。”
对主导比亚迪汽车销售的总经理夏治冰黯然离职,无论是夏治冰本人还是比亚迪汽车给出的理由都非常官方。毕竟,从比亚迪涉足汽车开始,夏治冰都参与其中,特别销售队伍的搭建与销售政策的制定等,都带有夏治冰的色彩。在夏治冰离职之前,其调整都很难推进,即便能推进,也未必能从根本上治愈比亚迪之疾。所以,夏治冰离职,为这种调整扫清了障碍。
按照比亚迪销售公司的架构,每个区域销售经理贴身分管4家经销店,往上一层才是区域总监。销售经理与4S店的这种紧密联系,也使得一旦部分经销商选择退出后,包括销售经理在内的销售人员将无事可做,精简销售部门的人员就是解决办法。
“但仅仅裁员是远远不够的,比亚迪必须彻底反思过去忽视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诸多做法,方能实现比亚迪‘二次腾飞’”。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模式拷问
2003年开始进入汽车领域的比亚迪汽车,以黑马姿态在7年间达到了行业顶峰,但成功昙花一现的危机似乎也在快速袭来。业内人士认为,这背后,比亚迪一贯赖以自豪的超速发展模式,遭受广泛质疑,或许是其最根本的危机。令汽车业人士不禁担忧:王传福的比亚迪模式真的走到拐点了吗?
用低成本带动高速发展,是比亚迪的成功模式之一,其“人机生产模式”将成本降到极致,设计和营销上以模仿著称。这一模式也被王传福复制到了比亚迪汽车,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从刚开始造车的第一年的2007年,比亚迪便获得了10万辆的销量,一直到2009年,比亚迪销量的增幅几乎每年都能翻一番。但此后,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逐步“降温”,比亚迪低成本模式初期所依赖的外力如巴菲特入股、政府将比亚迪树立成发展新能源车的典型等开始逐步丧失,而比亚迪却依然在延续发展初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为了借助一些外围影响力而迅速抢占市场,比亚迪致力于覆盖全部省会城市80%地级市、70%县级市的销售网络“千店工程”。其销售公司在大扩张中迅速膨胀,2009年和2010年,是比亚迪的招聘高峰年,分别扩招了1000名和1700名左右的应届毕业生。今年年初,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员工数曾高达4000人。
由于比亚迪过于强调开发更多的廉价车型轰炸市场,而非在自身羸弱的技术能力以及设计理念上下工夫,其快速扩张带来的危机正在加剧。比亚迪今年上半年22万辆的实销量显示,今年增长10%~15%的销售目标已很难实现。其连续六个月的月度销量同比均出现下滑,且是中国市场上唯一六个月销量均下滑的车企。比亚迪半年报透露,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共需支出薪酬47亿元。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亚迪的人力成本也成为民营企业中最高的企业之一。但是比亚迪上半年实现营收225.44亿元,同比降10.77%;净利2.75亿元,同比降88.63%,至此,比亚迪疯狂扩张的恶果暴露无遗。
中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庞大集团董事长庞庆华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比亚迪销汽车持续下滑,既有整体市场环境的因素,更有其自身原因。他解释称,一方面,购置税优惠等政策的退出让自主品牌寒意明显,奇瑞和吉利(微博)的销量都出现了下滑,但更主要的还是比亚迪过于依赖单一车型,缺乏后续产品,导致销量和利润没有支撑点。
此外,比亚迪在进入汽车业之初的成功,很重要一点来源于对中国低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被王传福总结为“人海战术”。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廉价产业工人的使用,并以此代替自动化机器以节约成本;二是知识型劳动力的大量招聘,并让他们投入科研等工作中,建立了庞大的研发团队。正是这支体力与脑力兼有的劳动大军,成就了比亚迪在进入汽车业之初连续保持100%的增长速度。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比亚迪员工数扩张迅猛。2007年时员工总数不过12万人,但到了2010年公司简介已写到有20万名员工。但随着劳工荒的出现,劳动力成本明显攀升,比亚迪这一赖以成功的人海战术也失去了持续下去的基础,从此次比亚迪大规模裁员来看,“人海战术”已经遇到瓶颈。
“过去两年比亚迪太激进,太注重销量而建立起庞大的销售队伍;为了上量,产品的品质也被忽视了。这两个问题都是比亚迪现在正在反思的。”比亚迪的一位中层在谈及转型时说。
近几年比亚迪一直以来都押宝电动车,并营造出比亚迪电动车(微博)量产化也近在眼前的景象,造成其在传统汽车业务上投入明显不足,现在电动汽车业务未能如预期启动,电动汽车上市以来,总量不过700多台,离预期目标差距甚大。尽管争论多年,但至今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仍未明确。国内电动汽车遭遇的困境,让比亚迪的宏大梦想亦变得不确定起来,让比亚迪的传统汽车业务承担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资源有限,所以公司的发展路径非常重要。比亚迪作为一家高成长性企业,并没有专注在一个行业,而是精力过于分散。“站在旁观者角度,调整组织架构,转变产品思路,比亚迪的战略是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 一名业内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