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变平民”外资在华优惠政策或将消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22:19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本报记者 刘红霞报道
笼罩在“外资”头顶的光圈或将彻底消失。
近日,有媒体报道,即将公布的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我国引资政策将进一步“去身份化”,即不再根据外资身份给予优惠政策,而是强调引资“三认同”原则,即产业认同、区域认同和项目认同。
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技术上,我国都存在明显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对外资的进入要求并不高,吸引投资看身份,是外资就给优惠,因此大量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也被带入中国。“在外资的进入下,我国民间资本和外汇储备都实现了高速增长,但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一直被强化和延续。”9月26日,民间独立智库安邦咨询行业研究员杨志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转变,低端产业资本已经不再稀缺,而资源、土地、成本等硬约束也越来越难以容纳低端产业。外资去身份化也开始同步进行。早在2006年我国就开始加大了对引进外资的选择,2008年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2011年建立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直至今天的进一步“去身份化”。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姚枝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由于国内相关的企业已经具备了同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因此,我国引资政策也可以逐步摒弃身份认同,发改委一方面放宽对外资进入中国的管制,另一方面在政策上启动产业认同等,以后只有高效类的外资企业才能受到鼓励。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之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不复存在,外资企业将摒弃掉以前一些效率低下的作风,正视同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国资企业也会因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被政策削弱,变得更有动力同外资企业展开公平竞争。由此可见,外资的“去身份化”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对两方面的影响也将形成良性循环。
从“贵族”一下子变为“平民”,外企很可能接受不了这么大的改变。有外资认为,中国的政策在收紧,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不像原先那么通畅,遭遇阻力会有所增加。今年5月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1》也显示,那些认为中国外企政策愈发具有歧视性的欧洲企业在比例上不断提高。有43%在中国内地设有办事处的欧洲企业说,过去两年中国的监管做法就公正性而言有所下降。
“‘去身份化’并非排斥外企,而是更加看重产业和项目本身。对于优惠政策,只是与内资企业相同,这也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杨志荣表示,真正的外企往往更有海外市场的开拓经验,况且中国的相对技术劣势,外企真正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和项目,可以尽享本地化优势,相比中国的跟随者更具市场优势。
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外资对我国而言还十分重要。想吸引欧洲企业在华经营和投资,主要是吸引一些重点产业,如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生物医疗、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中国市场广阔,欧洲企业将上述产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同时我国在政策及资金方面都大力对以上产业进行扶持,这都符合欧洲企业在华利益,因此更容易受到这些企业的青睐。”马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