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理财收益跳涨 高息揽储躁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8 00:11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

   进入9月以来,存款加速流出银行体系。上半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罕见天量负增长。银行资金面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时至月末,在监管指标和存款流出的双重压力下,不少银行又打起了借高息理财揽储的主意。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不少银行最近推出了高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其收益比本月中旬推荐的产品收益普遍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王常龄对此表示,近期银行存款流出现象严重,央行又没有放松货币政策的迹象,使银行承受着较大的资金压力,自然会加大揽储力度;同时,受到政策影响,企业也面临贷不出钱来的情况,不排除其借助银行理财途径高利息筹集资金,缓解资金窘迫局面。

   不过,需要投资者注意的是,在理财产品收益高涨的情况下,其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在增加,而部分银行为了达到较好的揽储效果,却有意隐瞒了这一点。

  监管严令难挡揽储冲动

   “9月29日,本行将销售66天年化收益率6.3%的理财产品,1年期年化收益率可达7.2%,欲购从速。”近日导报记者收到了招商银行发来的理财产品推荐短信。此前,导报记者还收到多家银行类似内容的短信,其推荐的产品预期收益率之高令人咋舌。

   “这个月中旬,银行推荐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还大多在5%左右,但是短短几天,预期收益率突然出现跳涨,大多超过6%,高的甚至达到8%。”经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济南市民秦洪雷24日对导报记者说道。

   导报记者从银率网上查阅发现,近期多家银行发行了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其发行时间均在月底时段,预期收益率也比前期高出不少。如交通银行发行的多款“得利宝”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均超过5%,最高达到6.8%;兴业银行发售的“万利宝”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5.8%,其一款针对私人银行客户发售的产品更是达到7%的预期收益率。

   “一般在月末、季末,银行都会发行一些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说白了就是借高息理财揽储。”秦洪雷对导报记者说道。有业内人士也向导报记者证实,国庆节即将到来,又恰逢月末、季末的存贷比考核时点,银行拉存款压力极大。“现在行里有些领导直接要求贷款企业帮助拉存款,一个企业至少100万元,且保证资金能从月底存到下月9号。”一位某国有商业银行济南支行的业务人员说道。

   银行借助高息理财产品揽储的方式已经引起监管层的关注。7月底银监会召开的2011年年中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近期“疯炒”的银行理财产品提出风险警示,要求商业银行不得通过理财产品或其他任何方式变相高息揽储和违规揽储。随后,银监会又多次下令,限制了此前银行的揽储利器——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但现在看来,监管效果并不明显。

  高息产品多投向信托

   值得注意的是,导报记者统计的多款高息理财产品投向颇为“敏感”。

   “我们这一期产品投向信托,是当地一家大型商业集团发起的融资计划。”26日,招商银行济南某支行工作人员回答了导报记者“为何理财预期收益率突然上涨”的疑问。

   导报记者发现,多家银行发行的高息理财产品,其资金均投向信托计划。比如,民生银行发行的一款预期年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其产品说明中就表示,有60%-90%的资金会投向符合银监会规定的信托受益权产品及信托计划;还有中国银行发行的一款创富2011057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高达7.45%,资金投向为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设立的《浙江结构化(住瑞泓湖)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兴业银行2011年第38期“天天万利宝”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5.6%,资金投向中也包括信托计划。

   “现在企业资金链紧张、贷款难度大,不排除企业与银行合作,通过高息理财产品尽快吸收资金的情况发生。”王常龄分析道。

   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从近期市场表现中一览无余。统计数据显示,近日票据贴现利率大幅上涨,票据直贴月利率近日已飙升至12‰,折算为年化利率高达14.4%,较6个月期限贷款基准利率6.1%高出1.4倍之多。“即便是这样的利率,如果银行没有人,你都很难从中贴出钱来。”一企业主透露说。

   有业内人士向导报记者透露,确实有部分银行因无信贷额度而采用“银银合作”或“银信合作”的模式来变相放贷,从而逃避监管,而资金用途不用在表内反映的理财产品,就成为这些机构之间资金输送的通道。

  不容忽视的风险

   导报记者采访中发现,投资者对银行的高息揽储行为并无多少意见,毕竟在“负利率”时期,高利息的理财产品充满诱惑。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在银行的有意遮掩下,投资者往往忽视高息理财产品的风险。

   导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对投资方向的表述非常模糊。如兴业银行2011年第38期“天天万利宝”人民币理财产品对投资方向的表述为,“包括但不限于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存款,银行间融通工具等,还有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信托计划等。”工商银行的BJXT1142理财产品说明书表示,该产品主要投资于“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信托计划及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各类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存款以及其他货币资金市场投资工具”。

   这与监管层的要求不符。按照银监会最新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条,理财产品销售文件应当载明投资范围、投资种类和各投资资产种类的投资比例,并确保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按照销售文件约定比例合理浮动。

   而实际情况是,在导报记者查阅的十几款高收益理财产品中,只有民生银行的一款产品注明了投资种类的比例,其他产品均无此类表述。

   第三方研究机构普益财富的分析师方瑞强调,投资者在购买中资行理财产品时要注意其投向,如果投资货币市场则风险较小,而投资信托等信贷市场的产品风险较大。

   然而,多数投资者恐怕对此却并不知情。导报记者26日在多家银行营业部分别询问了多位购买理财产品的市民,4名购买信托类理财产品的人士中,有3人表示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投向何方,只是关注“高收益”和“资金安全”,只有1人了解投资方向,并表示能够承受风险。而对于产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客户经理在说明中也并未强调。“经理只是告诉我以往类似产品都获得了最高收益,叫我放心。”在兴业银行办完业务的王女士对导报记者说道。

   王常龄表示,应该建议监管部门执行更为严格的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制度,并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同时,对超高收益类理财产品,监管机构应及时预警,防止由于小部分产品出现问题而引起大范围的关联风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