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问不买 "厚脸"采价员问出成都CPI(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8 12:1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摄影 谢辉
CPI究竟是怎样采集而来的?为何公布的物价数据,有时跟个人感觉不一样?昨日,成都晚报记者跟随成都CPI采价员阳云广,到农贸市场采集价格,了解成都CPI是如何“炼”成的。
他的“望、闻、问、切”
阳云广,是成都调查队消价处一位工作人员,也是成都CPI采价员,从事采价工作已7年多。昨日,记者跟随他一起来到东御河沿街的大红菜市场。走到市场门口,即将展开工作,阳云广却拉住记者说:“我们都是年轻小伙子,不像经常买菜的,问价时要有方法。”其实,他所指的方法,实际上是近乎医生坐诊的“望、闻、问、切”流程。
问——
讨价还价不买菜 时常遭“白眼”
“后腿肉多少钱一斤?”在一家肉摊前,阳云广问。摊主看了他一眼后回答“18元”。“有没有少?刚才这位太婆买成17元呢。”阳云广望着摊主再次问道。这时,摊主微微笑了一下,回复说“那也按17元卖给你吧,割多少斤?”然后,又问了几家肉摊,发现后腿肉都卖17元。阳云广才掏出手机,输入了价格。
“讨价还价才能了解到市场最真实的价格。”阳云广说,农贸市场跟商场超市不一样,商场超市一般按标价销售,虽然大多数农贸市场也标价销售,但实际卖价常低于标价几毛到一块钱。所以,采价过程中,他会与商家讨价还价,但因还价后不买,他也时常遭到商家“白眼”。这对阳云广来说,已习惯了,他说“换位思考也能完全理解”。
望、闻——
一个多小时 采集81种菜品价格
除了“问”,还有“望”、“闻”。站在旁边,观看其他市民买菜,听他们跟摊主交谈,可以了解实际售价。
每次到农贸市场采价,阳云广要采集81个品种价格,至少耗时一个多小时。“并不是只问一个商家就可以了,要问至少三个商家才能输入价格。”阳云广说,同种商品各商家售价不一,需问多个商家取其平均值。
阳云广说,虽然他经常逛菜市,但是几乎不买菜,家里的菜都是由母亲购买。不过,正因他是采价员,他跟家里人的共同语言也较多,哪种价格又涨了、为何涨价,成为一家人饭桌上常谈之事。这也成为阳云广从事采价工作7年多来的最大乐趣。
切——
价格差异较大 他们需“说明”原因
“切”,则是遇到跟上次采的价格相差较大时,可询问原因。
“高于上次价格,增幅超过10%。”阳云广向记者演示时,手机上突然跳出“提醒注意”窗口。他说,这是系统逻辑纠错功能,避免数据输入时出现错误,与上次采集的价格差异很大时,都会自动跳出提醒窗口,提示采价员再次核实价格。如果两次采集的价格确实变化很大,涨跌幅度超过10%,系统就会要求输入说明原因。
他是家人眼中的“价格包打听”
要买手机、电脑 家人先咨询他
阳云广说,长期从事采价工作,也让他总结出了一些市场价格变化规律:遇到下雨菜价就要涨,过完节假日一些商品价格就要降,食品市场价格受天气、季节变化、道路交通、节假日影响。同时,他还是亲朋好友的“价格包打听”,家人朋友们要买手机、电脑等消费品,都会先向他打听市场价格。
成都CPI这样生成
11人负责采集1450种商品价格
成都调查队消价处处长刘毅称,像阳云广这样的采价员,成都共有11人,而目前成都实际调查商品达1450种。
“我市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商品供应特性,在东西南北不同的区域分别选择了比较规范的大型农贸市场、综合大型商场、食品超市等作为价格调查网点。”刘处长说,目前全市有135个价格调查点。调查的代表商品确定后并非一成不改,对于升级换代较快的工业产品代表规格品,实行一年一定。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