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风:我国的文化建设需要有刚性的制度来保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8 15:27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讯(记者成琪 杜平) 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地出现纷纷出现了文化产业热,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的时期。日前,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孙若风就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建设问题接受本网独家专访。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孙若风接受中国经济网专访成琪/摄
我国的文化建设需要有刚性的制度来保障
孙若风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上欠帐多、基础差,在有些地方文化工作没有受到重视,存在“最容易被挤占的设施是文化设施,最容易被挪用经费是文化经费,最容易被取消的项目是文化项目”的现象,文化建设需要有刚性的制度来保障,特别是需要法律和规划这样的“硬手段”。目前,文化立法的步伐已经明显加快,规划工作也受到高度重视。
孙若风透露,目前文化部正在拟定相关的发展规划,根据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规划主要是分为三方面:一方面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二是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三是加快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是注重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在加快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方面,一方面是要继续发挥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中国的文化企业走出去。文化部力求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提升整体水平,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文化制度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文化产业发展中制度建设滞后的现象,孙若风认为,文化产业经过一个时期以来的开拓、创新,制度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长、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一般来说不可能走在文化发展的前面。但是,文化建设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开拓、创新之后,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市场规律和产业内在逻辑力量基本显现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和法制保障,文化制度作为文化创新动力的作用突显出来。一个时期以来文化立制的积极变化就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善文化政策、法律力度加大。在文化政策上,突出表现在决策层级高,面且进入国家战略的层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中,文化受到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去年初的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干部研修班的讲话中,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八大措施之一。去年的7月23日,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将专题研究文化工作。去年和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都是从社会事业部分独立出来专门论述和部署。这些年,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文化规划作为政策工具中的“硬抓手”受到特别关注,“规划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各级各类文化规划纷纷制定出台,初步形成文化规划体系。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由人大通过的这个《规划》中,文化都是首次单独安排了章节。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由中宣部牵头制定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率先出台,各类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也将鱼贯而出,形成一个文化规划的热潮。在文化立法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经历十二年的磨厉之后于今年出台,《公共图书馆法》进入立法程序,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文化产业促进法进行立法调研也已经启动。
第二,作为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部门认真清理了现行文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今年八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规章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0〕28号)要求,文化部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将截至2010年12月31日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向社会公告。近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文化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50号)的形式发布施行。这一措施是要防止出现文化政策执行成本高、执行效率低的问题。
第三,对以往文化政策、法律的反思也在进行。最有代表性的是,分管文化产业工作的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副最近出版了新著《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对多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了诸多不足,强调中国文化产业特殊性对文化产业政策内容和制定过程的影响,防止“假政策”、“伪政策”的产生,杜绝文化规划只是“墙上挂挂,纸上划划”的现象。为解决文化立法滞后问题,由中宣部牵头、国家有关立法机构和多个部委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已经形成。针对文化立法理论研究薄弱甚至基本是空白的状况,国家首批特别委托项目的一批课题于一年前启动,现已接近完稿,来自国家立法机关、有关部委的一线工作人员和高校、研究机构的法学专家合力攻关,取得了初步成果。
让文化制度建设成为文化创新的动力
在文化制度建设上,孙司长认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加强:
第一,更加自觉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建设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是当今中国体制体系的组成部分。总书记七一讲话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精练描述,而中国的文化制度是中国制度体系大树的分枝,与这个制度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根本的一致性。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遵循、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格局的重塑,都根源于此。
第二,更加自觉地遵循制度建设的规律。一是文化制度建设既要遵循一般制度建设的规律,又要注意文化的特殊性;既要体现各国文化制度的共性,又要注意中国特色。要注意这种特殊性对制度形成内容和过程的两方面影响,充分考虑制度的可行性和执行力。二是用思想创新带动制度创新。思想创新是制度创新的火车头,没有思想创新,就没有新的文化实践,就没有新的文化制度的基础。三是充分体现民主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文化建设事关百姓生活质量,文化行业又是窗口行业,充分听取来自社会的声音特别是基层的声音,尤为重要。
第三,更加自觉地用制度创新带动各类文化创新。必须形成以创新为导向的文化部门职能转换。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要确立支持和促进文化创新的制度取向,通过制度创新,突出文化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抓手,全方位地推动文化创新,就文化系统而言,要促进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创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