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治疗”价格快速增长 关键在“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8 23:50 来源: 经济视点报

   □吴春波

     今年8月份,国内CPI维持高位,同比涨幅达到6.2%,同时有专家预测,9月的CPI同比涨幅也将保持在6%以上。尽管政府甚至不惜以金融市场剧烈紧缩的代价来治理物价过快上涨,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

  8月份的CPI指标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超过13.4%,而在其他价格指标中,最高的是消费品价格上涨7.3%,其他非食品类消费品均维持在3%左右。

  与此同时,作为食品原材料和主粮之一的玉米价格,也进入快速上涨区间。包括中储粮在内的国内大型粮食企业,纷纷开始加速进口价格较低的美国玉米以平抑国内玉米价格,降低企业的收储成本压力。

  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达53万吨,超过美国之前的预期,在8月份上旬,中国又订购了5.6万吨玉米,而在此前的5月份,中储粮发言人程秉洲向路透社证实,中储粮在今年3月份已经向美国订购100万吨玉米。

  程秉洲同时表示,之所以从美国进口玉米,并不是国内玉米短缺,而是考虑到美国玉米价格比较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部长徐小青则在日前表示:“未来几年,国内玉米产量都将维持在供求紧平衡的状态。”

  不过相对于“美国玉米每吨仅比国内玉米便宜十几块钱”的现实,可以预期的是,目前正在持续的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会获得成本支撑。这也就是说,单从食品这块来说,要完成年内CPI控制在4%以内的任务,并非易事。

  而食品物价的快速上涨,仅仅是目前国内物价上涨系统中的冰山一角。在其他包括电力和石油产品等基础产品价格无法获得有效控制的语境下,包括食品和其他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涨,都将持续。

  从价格传导链上分析,以玉米为例,在玉米的上下游产业链环节中,包括化肥在内的各种农资价格的上涨必然造成玉米生产成本的上涨。

  从玉米这个产业链出去,进入到汽车用乙醇和各种食品加工行业。由于玉米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乙醇和玉米类食品生产成本的提高。

  社会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将会导致包括石化产品和其他工业类产品生产成本的进一步上调,原来仅存在于玉米生产链条上的成本就分散进入到了整个价格上涨循环中,其影响也随着产业链的逐步扩展得到放大。

  包括石油产品在内的其他原材料产品,也通过同样的价格传导链进入到价格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农产品种植业和石油、电力等能源行业显然属于价格传导链上最关键的端口,这些环节对于各领域成本的广泛影响,使得其价格可以在价格传导链条中不断放大。

  这也就是说,要治疗目前的各类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并不能一味地去监测各种生活必需品和加工制成品的价格,而是要在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源头上下功夫,对于影响能广泛引导生产过程的食品和能源价格进行补贴和控制。

  对于粮食生产领域,通过足够、有效的补贴就可以达到保护劳动力价值的目的,为其价格的控制创造条件。但是对于能源生产和供应类企业,在目前能源领域垄断无法有效改善的条件下,只能通过补贴保护劳动其本身价值,依靠行政手段控制其垄断利润来控制其价格稳定,而不是一味地上涨下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