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正视道德问题功夫却在诗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9 01: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近日对中国人“道德滑坡”一说作出回应。他认为,评价中国人的道德,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从事实当中得出结论。从主流上看,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他同时也认为,必须清醒地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必须正视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王世明的这个判断,较为中肯地指出了当下的道德生态。主流和支流的看法,比较客观,既没有夸大当下的道德危机,也指出了道德领域的问题。总体而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道德、讲道德的民族,这并无疑问。若简单指责国人道德沦丧,这不是负责任的说法,但若故意忽略在某些方面的“滑坡”,也不客观。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准则与规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水准的高下,反映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下。一个道德缺失乃至沦丧的国度,不可能是民众拥有高幸福指数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存在基本的社会秩序。

  道德建设通常分为三个领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那么,观察今日中国社会,道德领域存在哪些问题?应该说,问题主要出在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方面。公共道德意识本是公民对社会的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它反映了公民的整体素质。但要承认,社会公德水平呈下降趋势,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淡薄,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至于职业道德不彰,例子同样并不鲜见。

  比如,今天中国社会生活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涉及到制度建设、监管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亦与人性的堕落、道德的“滑坡”密切相关。贪欲,刺激着一些人,使其放纵欲望,为所欲为——只管自己挣钱,哪管他人健康?在这个意义上,期许每个个体民众内省自身,在人性深处自我修炼,于解决当下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应会有所作用。

  不过,也要看到的是,道德的“败退”很多时候并不是道德本身的问题。论及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问题,不能就道德谈道德,而须从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大环境中看道德。包括官德的不彰、特权的横行、法治的脆弱,以及社会建设的“跛腿”等因素,都在导致某些方面的道德“滑坡”。因此,面对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需要将其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考虑,综合考虑。

  官德的不彰,危害甚大。官德问题的一个重要体现,乃是形势相当严峻的腐败现象。当下腐败“窝案”频发,“裸官”数量惊人——官场生态不佳,对社会道德的冲击可想而知。在“官本位”思想仍有广阔市场的今天,腐败案例的大量曝光,各级腐败官员的“前仆后继”,刺激着社会的神经。所谓上行下效,绝非无凭无据。

  同时,特权现象仍然存在于许多地方,也仍然拥有深厚的现实土壤。高考保送名额被有特权者占据,特权车辆横行霸道,以及一些基层官员在言语与行为上颐指气使,欺压民众,如此等等,无不都在显示,种种特权思想与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一路发展,至今依然顽固地根植于现实中,影响社会生态。当特权凌驾于道德价值之上,民众道德的苍白,也就不难理解了。

  法治的脆弱,则是导致局部道德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法治的进步一面无可置疑,但是,行政权压制司法权情形的存在,导致司法的独立与公正容易流于形式。一些选择性执法的现象,凸显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何等艰难之事。法治守卫的是社会的底线正义,如果底线无法得到保证,那么,更高层次的道德诉求自会流于空谈。

  显然,当下谈论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态问题,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而要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功夫往往在“诗外”。道德固然是人内心的问题,但今日的道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德”字,更牵涉民主政治、法治等诸多方面。从“诗外”入手,当会有新的收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