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矿业开发的典范——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勘查开发调查报告(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30 11:35 来源: 国土资源部网站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为此,徐绍史部长在近日召开的青藏专项会议上强调,要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理念,来统筹青藏矿产开发,努力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作为在西藏从事矿产开发的唯一央企,中国黄金集团所属企业华泰龙公司在甲玛开发过程中,在矿山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谐矿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誉为西藏矿业开发的典范和“样板工程”。
——题记
2008年8月18日,甲玛矿产开发项目正式动工建设。
当地藏族老乡们目睹了他们从未经历过的盛大场面:从拉萨河畔的水源地,到20多公里处的甲玛沟,华泰龙的全体员工和19家承建单位的3000多名建设者,在144平方公里的矿区范围内同时开工,在海拔4000米~5400米的高原上,绘就了“万马奔腾战甲玛”的壮丽图景。
建设者们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如何实现多金属同时回收利用,如何处理尾矿和选矿废水,如何扭转当地群众对矿产开发的抵触情绪等。尤其是环保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当地社会稳定,损害央企形象及各方利益。
华泰龙迎难而上,反复研究高原建设、生产和管理的特点,不断调整设计方案,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奇迹。同时,致力于解决当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从而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攻克选矿技术难题
6种金属同时回收
华泰龙遇到的第一道难题是多金属矿的综合利用。
甲玛铜多金属矿的原矿中,含有铜、铅、锌、钼、金、银等6种有价元素。华泰龙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在选矿过程中同时回收这几种金属,不要说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也没有一家矿山企业这么干过。 金、银相对来讲容易分离,但铜、铅、锌、钼分离起来十分麻烦。特别是铜铅分离,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难题。
分离两三种金属尚且不易,何况要同步分离6种?华泰龙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困难再大也难不倒华泰龙的创业者们。
公司拿出大笔资金,委托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两家国内权威的科研机构,反复进行选矿试验,最终攻克了多金属回收技术难题。
按照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设计“铜铅混合浮选再分离—锌浮选”选矿工艺流程,选矿时在矿粉中加入不同的药剂,利用矿石的比重不同和可浮性进行选别:首先在铜铅锌中进行选别,将比重较轻的锌选出来,然后对铜铅进行分离,由此分离出铜精矿和锌精矿,最后再从铜精矿中分离出赋存的钼。这样,就神奇地完成了铜、铅、锌、钼的有效分离。
依靠这项技术,华泰龙实现了6种金属的最大限度回收利用,其中铜回收率达到90%以上,远超85%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几种金属的回收率也很可观:分别为铅86.75%,锌67.74%,金65.35%,银90.87%,钼47.86%,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吃干榨尽”。
多金属选矿技术的突破,为甲玛项目一期工程(日处理6000吨矿石)投产和二期工程(日处理矿石4万吨)投产,扫清了障碍。
尾矿压成“饼”堆放
选矿废水“零排放”
尾矿和选矿废水处理,是华泰龙面临的第二道难题。
传统的选矿工艺,大多采取直接排放的方式。如果因循这种方式,按一期工程日处理6000吨矿石计算,选矿厂每天需消耗3万多吨新水。污水排放除了会对区域内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外,还会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
为此,中国黄金集团一开始,就对华泰龙的选矿厂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惜投入较大的运营成本,真正实现选矿污水“零排放”。围绕这一目标,华泰龙提出了采用“尾矿压滤干堆技术”存放尾矿的想法和建议,得到了集团公司的支持。
传统的尾矿排放方法叫作“全尾排放”,又称“湿排”:即将选矿车间排放出来的尾矿和水一起,通过输送管道直接输送到尾矿库。其弊端是尾矿水含多种药剂,很容易渗流到周边环境。
华泰龙采用的“尾矿压滤干堆技术”又叫“干排”:即将选矿车间排放出来的尾矿输送到压滤车间,挤压成含水量不到20%的尾矿干饼,经输送皮带送到尾矿干堆场堆放;尾矿水和压滤水返回到回水池,经处理后循环使用。为防止干堆场渗漏,在干堆场挡土坝的下游设一个集水池,集水池中的水同样返回回水池循环利用。
实行“干排”后,矿山一举三得:一是尾矿干堆场稳定性好,有利于安全;二是真正实现了废水“零排放”,避免了环境污染;三是选矿废水的循环利用,使得日用新水量仅为2000吨左右,每天可节约用水3.4万吨。
井下运输原矿
保护地表植被
甲玛气候干旱,地表覆土薄,千百年来形成的植被一旦被破坏,将很难恢复。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群众放牧,华泰龙对原来设计的原矿运输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
最初拟定的从采矿场到选矿厂的原矿运输方案有4种。经反复论证,首先放弃了对地表环境影响最大的汽车运输方案,然后淘汰了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且存在运行安全风险的索道运输方案,平硐溜井+平硐转运方案由于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多等因素,也未被采用,最初结果是选择了平硐+地面轨道运输方案。
在地面轨道即将开工前,华泰龙又一次开会征求意见。与会人员经讨论认为:原设计的地面轨道,一是全长2900米,占地过多,对地表破坏相对较大;二是矿区处在牧区,牛羊经过的道路须建涵洞,通行不畅;三是受降雨、降雪等天气影响较大。因此主张采用井下平巷运输+地面卸载方案。
优化后的方案尽管增加了880万元的投资,但由于对环境影响最小,因此得到了集团公司的批准。建成后的地下运输通道长达5500多米,采矿场出矿与选矿厂受矿高差最大达到397米,双双创国内“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华泰龙组织施工队伍认真学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对各施工队的综合考核内容当中。
经过学习培训,工地上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工人们不惜费时费力,对因施工剥离的草皮、灌木及时进行处理,能移栽的立即移栽保活;当时来不及移栽的,先收集养护起来,待工作点完工后再进行复垦覆绿。
环保投入超“国标”3倍
“绿色矿山”实至名归
华泰龙厂区入口处左侧,有一座巨大的土堆。这是公司专门储备的复垦用土,随时用于矿区“地表修补”。
这是华泰龙致力于建设绿色矿山的生动写照。为了保住甲玛的青山绿水,公司给自己定了个任务:不欠环境“新账”,帮过去企业还“旧账”。
甲玛沟通往矿区的道路,过去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有3个藏族村子沿线分布。当地老乡出行很不方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华泰龙进驻甲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土路改造成宽阔的柏油马路,并耗资300万元,在道路两边种上4000多棵从黑龙江运来的金丝柳,从此为甲玛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原有的几家采选企业被整合后,留下的选矿厂和尾矿库像一块块巨大的膏药,贴在甲玛美丽的肌肤上,和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华泰龙主动投入1300万元,对这些厂房和尾矿库进行了复垦,并通过植树覆草进行美化。对公司新建的选矿厂,华泰龙投资1100万元进行绿化设计,通过植树、种草、修建水渠和灌溉工程等,使矿山“绿色、生态、环保”的形象定位实至名归。
除了矿区绿化,华泰龙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植树造林。今年年初,公司与乡政府签订协议,投资20万元购买2万多棵树苗,为当地造林408亩。
据统计,自开工建设以来,华泰龙在矿区绿化、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尾矿和废水处理等方面的投入,累计达到2.5亿元,占基建总投入的11.1 %,远远超出3%的国家标准。
华泰龙高度重视并竭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2010年10月,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到甲玛矿区检查工作时,对华泰龙“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爱心奉献藏区
墨竹富甲高原
过去的采选企业给当地群众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在不少人看来,“开矿就是污染水源、破坏环境”。
为打消群众疑虑、赢取他们的信任,华泰龙认真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为和谐矿区建设付诸了巨大的努力。
一是组织民风民俗培训班,请西藏的专家学者讲课,使员工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更好地与当地群众沟通和交流。
二是坚持“用工本地化”。对甲玛沟群众分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然后录用到矿山工作。截至目前,已录用周边藏族员工191人,累计发放工资4000多万元。同时,选送藏族学生到东北、云南的大专院校深造,为公司培养管理人员打下了基础。
三是出资1900万元收购当地群众原有的松散、无序的运输车队,垫资组织全乡655户3850名农牧民,入股成立甲玛工贸有限公司,与华泰龙开展运输、绿化、环保、劳务等多领域合作,为当地群众致富搭建平台。基建期间,雇佣当地藏族民工参与建设、运输、采购砂石料等,累计为农牧民创收3850多万元。
四是实施系列爱心工程。捐资165万元修建甲玛乡安全饮水工程,投资330万元修建甲玛乡农田灌溉工程。向贫困群众捐款近百万元,捐资助学55万元。
五是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付原采矿企业拖欠群众的草场补偿费和牛羊死亡补偿款数百万元。
在华泰龙的推动下,甲玛乡所在的墨竹工卡县,近两年来成了西藏经济发展的“明星”:2010年7月甲玛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仅5个月就上缴税款2650多万元,助推墨竹工卡县率先成为自治区税收超亿元县。今年上半年,华泰龙实现工业产值3.2亿元,占自治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
华泰龙把企业的目标与当地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甲玛沟群众从矿区建设和企业的发展中受益,使企业的发展与自治区的发展相互促进,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