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张永枚:读书是生活必需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9 04:21 来源: 信息时报

  

张永枚:读书是生活必需品
张永枚的部分作品。

  走进诗人张永枚的家,客厅横梁上镶嵌着的三个大字直扑眼帘:“石碻溪”。张永枚解释说:“我是来自山里的孩子,自小生活在四川万县后山乡的‘石碻溪’,我的书房也起名为‘石碻溪’,为的是要记住家乡的人民和农民,是他们给了我创作的最初土壤。”

  浓浓的井冈山味道

  张永枚的书房,全是一溜棕褐色的书架,尤其是左边的书架,既长又高,显得非常有气势。而凳子、椅子,则显得略微古旧。张永枚笑呵呵说,这书桌书椅很便宜呢,这小圆凳子一元钱,椅子两元钱,书桌十多元钱,而他自己正是坐在这些普普通通的书桌书椅上,写出了20多本书呢!

  除了古旧,书房里还挺有井冈山的味道,比如,摆有井冈山小井石头刻的石刻,上面是张永枚自己亲手写的,找雕刻家刻的字——“八一军旗红”;另外,还有拂尘,还有扁担。张永枚说:拂尘上的毛是井冈山的一个赤卫队员,扯下野牛的尾巴毛送给他的。而扁担是他70年代在井冈山半天劳动半天写作时期,在战士饭堂吃饭时战士们送给他的。

  说起与井冈山情缘,张永枚还谈及了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这首歌曲由张永枚作词,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了党史军史的四个阶段:从从无到有,转危为安,成长壮大,保卫祖国做栋梁,此词创作于1960年春,之后一直被不断地传唱。张永枚说:“当年为了创作《人民军队忠于党》,我从湖南四上井冈山,采访了井冈山上众多的群众和老革命。有一次我还在在井冈山住了近四个月,半天劳动,半天写作,与群众战士同吃同住。艰苦环境很能锻炼一个人的创作。”

  重读是一种很美妙的收获

  张永枚书房里的桌椅很古旧,书也大多很古旧,封面很多都泛黄,有些用手一摸,都会听到轻微撕裂的声音,一看就是珍藏着有很多年月了。于是,记者便问了他一个问题:书房里的书,大概都是什么时候买的?张永枚说,大都是上个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买的,当时买书还有人送上门呢。

  张永枚说,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广州新华书店有一个负责同志,专门跑广州一些著名作家的家里,为的是随时告诉作家们,近来有什么新书出版的消息,并把书亲自送到家里来,有时还背着书上门,先给作家过目看看,是否合适。“我记得曾经有一本明代民歌小调《桂枝儿》,当时广州也就只有几套,我手中买到的这一套,就是当年广州新华书店的那个负责同志介绍给我的,很珍贵呢。”

  “只可惜这样的美好买书时光在六十年代末期就没了。后来,我就自己逛书店去买书了。”张永枚一边说一边把他创作的书籍拿出来,不一会儿便摆满了一书桌。书籍的封面都很有五六十年代的那种怀旧感。当然,在这些书籍中,最让人一眼难忘的书,应该是让张永枚一举成名的《西沙之战》了。

  1974年,当西沙群岛刚收复,硝烟未散之时,张永枚和著名作家浩然一起来到西沙的最前线,走遍了所有收复的海岛,和战士座谈,采访了许多历险的英雄。回北京后,他家闭门在家,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一气呵成写出长篇报告诗《西沙之战》。当时那种创作激情,真的很狂热,“在这三天中我根本忘记了吃饭,妻子和孩子也不在家,直到第四天早上,我才吃了一碗汤圆,我才知道饿了。” 后来,这部长篇诗作《西沙之战》还陆续出版了很多版本,比如,中文版、世界语、法语、英语、维吾尔族语、朝鲜语、蒙古语等。

  除了《西沙之战》,他还创作了很多关于军队的诗歌、歌曲、作品。比如,他最早创作的《三勇士》是写四十二军的英烈故事。而他的《骑马挎枪走天下》将军人的豪情、祖国的美好交织成美丽的诗作,被谱成歌曲后,唱遍大江南北。

  记者问现在还写诗歌么?张永枚说,几乎不写了。中青年时期,他主要写诗歌,写歌剧。年纪大一些,就主要写纪实文学和小说。张永枚说,一个人的创作会随着时间有所积累有所改变,而一个人的阅读也应当是如此。我们年轻时看过的书籍,也许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是当你积累了生活的阅历和经验后,再重新去阅读同一部作品时,肯定会有新的感受。“比如我,近来我重读了莫泊桑的《俊友》,与青年时读的感觉,很多都不一样了。这真是一种很美妙的收获。”

  阅读私生活

  一天不读书,思维很饥饿

  信息时报:你书房里的藏书,主要是什么类型和范围的书?

  张永枚:以文学、历史为主。军事党史是我最感兴趣的阅读范围。我从小就喜欢历史,也许因为这一点,我后来还创作了不少纪实文学作品。比如《省港奇雄》、《黑旗,黑旗》、《粤海大战》、《美军败于我手》等。

  信息时报:你一般是在书房里看书吗?

  张永枚:多数时间是在书房里看书,只有晚上睡觉才会在卧室看书。

  信息时报:你个人认为,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张永枚:读书就是让自己像个海绵,在里面吸取美好的水分。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问题,有些不一定马上能全部领悟,所以有些书,需要反复地读。

  信息时报:你记忆中,对你有较大影响的是什么书?

  张永枚:人生观方面影响最大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选集。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冰心与郭沫若的作品。冰心的作品,清新、温柔、细腻、深刻。郭沫若的作品,浪漫、叛逆。他们俩的作品,我一直非常爱读。

  另外,在叙事长诗方面,我读外国作品学外国作品的成分比较大。因为中国比较少叙事长诗,但外国却不少,比如《唐璜》、《神曲》等。我的阅读是中西结合,我的诗歌创作也是中西结合。

  信息时报:你现在每天大概看多长时间书?

  张永枚:我上午写作、思考,下午出去运动、活动,晚上一般都在家看书,大概从8点看到12点,有时候还会看到凌晨1点。呵呵,我是个夜猫子呢。

  这夜猫子的习惯,是年轻时候养成的。那是1950-1953年那段时间,十八九岁的我,奔赴朝鲜战场,白天防空,晚上行军,每天晚上走上六七十里。如今,还是习惯晚上看书看到很晚,这习惯改不了。

  信息时报:你认为读书在你的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张永枚:如果一天不读书,我就会有种知识和思维的饥饿感。我觉得读书,和每天吃饭睡觉的日常习惯没什么区别。这读书完全就是和我的衣食住行一样处于同等位置,都是生活的必需品。

  书房主人:张永枚

  1932年出生,四川人,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团员,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创作员。他的创作多取材于战士生活,作品充满真挚的感情,文字朴实流畅。主要作品有《新春》、《平原作战》、《西沙之战》、《五朵红云》、《骑马挎枪走天下》、《红巾魂》、《省港奇雄》、《美军败于我手》等大量诗集和中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等。荣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饮食与健康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