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再见乔布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9 23:36 来源: 《新世纪》周刊

  凭借创造性破坏发展至今,硅谷传统孕育后来者

  □ 财新《新世纪》特派华盛顿记者 章涛 记者 王姗姗 | 文

   zhangtao.blog.caixin.cn | wangshanshan.blog.caixin.cn

  苹

  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10月5日辞世。“苹果失去了一位远见非凡且创造力十足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个卓越的人物。”苹果公司网站讣告中对乔布斯如此描述。

   乔布斯于2003年被诊断为胰腺癌。后于2009年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但身体状况仍未好转,最终于今年8月决定由首席运营官库克接替自己,但仍保留苹果董事长一职。

   6日上午,一个从第五大道搭地铁上班的年轻人,指着报纸上乔布斯的肖像,悲伤地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纽约最大的苹果商店(Apple Store)正与他身处的位置隔街相望。早上9点,这里已经聚满了各大电视台的转播车,过往行人被记者们拦住做街头采访。献花和祈福蜡烛,被放在正门入口前的台阶上。

   “对我们来说,今天绝对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全新的一天。”一名名叫德里克的店员告诉财新《新世纪》,“我没有感觉特别悲伤,但是,今天站在这店里工作,还是很奇怪的一天。”德里克说,这里的很多细节,从产品到店内装修都是乔布斯本人设计,所以走在店里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

  创造性破坏

   位于旧金山湾区以南的硅谷,少雨却凉爽宜人。驾车驶入Cupertino市区所经之处,多是绿树成荫。苹果公司便散居其中。公司总部正如其名——Infinite Loop,由六栋楼环绕而成。

   尽管创立NeXT与Pixar公司都是商业、技术甚至电影上的成功之作,但乔布斯和合作伙伴一道真正改变技术和大众生活关系的成就,仍是在苹果的系列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的苹果二型电脑到Macintosh系列再到个人电子产品iPod、iPhone以及iPad。“乔布斯准确地预见到了未来世界会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圣何塞前市长麦肯瑞(Tom McEnery)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

   在“创造性破坏”概念研究者、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看来,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的成功,便是创造性破坏的最佳示例之一。他认为,苹果主动在多个行业,通过引领用户需求的创造性产品制造行业动荡,不仅创造性地破坏了所处行业和竞争对手,甚至是在不断颠覆自身。

   苹果迈出电脑领域所开发的iPod、iPhone以及iPad,在统一的生态圈下,将设计、技术与用户体验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产品,对市场已有的产品和支配性企业都构成了强烈冲击。

   2010年5月,苹果市值超过微软,而在2011年一季度又以60亿美元的净利润超过后者的52亿美元,完成了一个在个人电脑领域“创新破坏-衰落-创新破坏”的轮回。

   如乔布斯所说,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这是他为时代留下的最后一件破坏性创新。

  诠释硅谷传统

   下一个对个人电脑和个人电子消费品行业的创造性破坏者未必来自硅谷,但必将源自硅谷所产生的传统。乔布斯和苹果的成功,正是这一传统的最好诠释:敢于承担风险与群体支持。

   被问及如何看待承担风险而失败的案例时,曾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人”的麦肯瑞解释说,硅谷传统被提及最多的是容忍失败,失败者能够重新创业,但忽略了关于失败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无论是创业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乐于给予后来者提供帮助,行业上的成功便是如此积累而来。

   “当乔布斯和沃兹最初想检验自己的构想时,他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这些人都是从车库创业开始,创立企业时没有大量资金,一切都是建立在他们的创意上,这点非常重要:有别人的肩膀可供你站立。”他说。

   1975年,由电脑爱好者弗伦西(Gordon French)和摩尔(Fred Moore)创立的Homebrew电脑俱乐部,是硅谷最早的分享交流电脑配件和信息的俱乐部之一。这个同样始自车库的俱乐部,吸引了接近300名热衷于电脑技术的年轻人,其中便有乔布斯和沃兹。

   该俱乐部的元老之一马什(Bob Marsh)向财新《新世纪》记者回忆,成立俱乐部的目的,便是那些已造出自己的电脑或正想造的年轻人希望能分享信息,并且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同样有此打算的人。

   “在俱乐部里,大家都梦想有朝一日能在自家拥有一台电脑,会员之一的Lee Felsenstein开发出了‘社区记忆’系统,使大家可以在电脑上张贴消息;还有人幻想某一天公众都会有兴趣为电脑编写自己独特的应用程序,这些观念和设计或者推动了个人电脑的发展,或者成为网络社区的前身;今天苹果的数以万计的应用,虽然还未到社会大众都来编写的程度,但其公众基础已非上世纪70年代可比。”他说。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