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QDII:“赔本赚吆喝”后陷窘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0 01: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谢潞锦

  大批QDII的成立使“出海”投资成为现实。不过,步入第四季度,不少QDII投资者发现,手上的QDII筹码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新QDII“下套”?

  自2006年11月2日成立首只QDII即华安国际配置以来,目前QDII已有50只之多。但颇为尴尬的是,规模大幅度增长并不能完全掩盖QDII市场的业绩“软肋”。根据Wind统计数据,目前50只QDII平均单位净值为0.857元。目前,业绩垫底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和南方全球精选目前的单位净值不足0.6元,而这三者都是在2007年“出海”的老QDII。

  而刚刚成立的QDII也同样业绩靠后。统计显示,成立于2010年9月的嘉实恒生中国企业目前的单位净值为0.6491元,成立于2011年1月的海富通大中华精选目前的单位净值为0.723元,这些“闪电”般大亏的次新QDII着实让认购人面面相觑,难道这些“踊跃出笼”的新QDII一出生就是为了让投资者大幅度“吃套”吗?

  如此惨状让不少投资者忍痛离场。今年第二季度,QDII共被净赎回了73.3775亿份;在有相关记录的36只QDII中,只有2只获得了净申购。其中,今年3月才成立的一只新QDII在二季度的净赎回率高达88.26%,位居榜首;而在该季度中,净赎回率超过20%的有11只,其中有7只是2011年成立的新QDII、其余4只是2010年成立的次新QDII。

  压力沉重

  其实,面对“出海”QDII遭遇的大幅度亏损,早期的个别基金经理就已经愤愤不平,并直斥在相关投研流程安排中,外方给中方“吃药”。

  “出现这样情况简直是国内基金行业的耻辱。”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明星基金经理如此表态。据《第一财经日报》此前调研,不少QDII的运作往往是由外方投顾代为操作,国内的基金经理甚至公司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因此,一旦遭遇大幅亏损,公司方面自然会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到外方投顾上。不过,当亏损面越来越大之后,上述来自行业内部的责难之声似乎小了,而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加入到QDII怀抱。毕竟,除了声誉损失外,基金公司还是能从亏损的QDII产品中提取不菲的管理费用。

  此外,部分QDII大亏也与产品设计有一定关系。比如,有的公司推出的QDII是指数产品,这需要参与者本身具备较强的“选时”能力;有的公司旗下QDII主要针对局部市场如香港市场设计的产品,当该局部市场遭遇“雪崩”时,重仓其间的QDII自然难以幸免。

  事实上,对于QDII的发行,不少基金公司往往“赔本赚吆喝”。尤其在2008年来复杂的海外市场现实环境中,QDII能获得一份过得去的成绩,简直“难于上青天”。当然,当QDII领域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后,部分精明且有“选时”能力的投资者还是能从中获得不错的机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