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餐厨垃圾回收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0 07:01 来源: 经济日报

  收运

  9月20日,星期二,多云

  入秋的北京有些凉意。上午8点30分,记者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当我们提出想看看工人清运垃圾的工作情况时才知道来晚了,因为这个时间工人们已经到了收运餐厨垃圾的收尾阶段。由于餐厨垃圾收集和运输的特殊性,工人们一般都在市民上下班高峰之前完成此项工作。

  来自河南周口的杨志德今年57岁。听说我们要跟他一起去收运餐厨垃圾,杨志德腼腆地笑了起来,冲记者摆了摆手说,“你们干不了,跟着看看就行了,别弄脏了衣服。”经过再三请求,老杨带着我们开始了他的工作。收运车骑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崇文门附近的一家餐馆。老杨熟练地将垃圾桶装入车内,接着再去下一家。老杨告诉记者,他的工作是从早晨六七点钟开始,骑着垃圾收运车走街串巷,在固定的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收集泔水和餐厨垃圾,一般一天一人可以收运两吨左右。

  在一家餐馆后门,老杨吃力地把垃圾倒入桶中,油腻乌黑、臭味扑鼻,不时有油腻的黑浆溅在他的脸上身上,过路的行人远远地绕道走开。

  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主任谢申告诉记者,“清运餐厨垃圾这活儿很辛苦,也没人愿意干,年轻人不愿干也干不了,工人不好找。目前东城区餐厨垃圾临时中转站有25个工人,12个人负责收运,其余的都在中转站负责垃圾桶的清洁和垃圾的分拣。”

  回到中转站已经是一个半小时以后了,老杨换上新桶再次出发,他脸上依然带着笑容,可我们却深深地体会到了收运工人的辛苦。

  分拣

  9月21日,星期三,晴

  下午的第一趟垃圾全部收运到位以后,记者来到了垃圾分拣车间,准备和工人们一起工作,还未踏进垃圾分拣车间大门,一股刺鼻的恶臭扑面而来。

  专心工作的孙大妈看到记者,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孙大妈是杨志德的老伴,她说,“许多人见了我们躲得远远的,但是我们工作起来还是很快乐。”

  孙大妈告诉记者,她和老伴每天5点多起床,早饭后,老杨就骑着收运车到指定的回收点去收集餐厨垃圾,垃圾运回中转站后再由像孙大妈这样的工人进行分拣,把掺杂在其中的各种塑料、纸巾、筷子、破碎的餐具等清理出来。秋冬季节还好些,到了夏季,别说这种恶臭和恶心,就是室内40摄氏度的高温也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然而他们每天却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8个多小时。

  正当我们穿好工作服,戴上手套,来到垃圾传送带前时,一大桶垃圾恰好被上面的工作人员倒下来,乌黑的泔水四处飞溅,我们急忙四处躲避,仍然溅得满身都是。“姑娘,别说是你们,这么脏、这么累的活,我们刚开始也不愿意,半年以后才慢慢适应过来。”从事餐厨垃圾分拣两年多的田云山师傅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但这样的脏活儿累活儿总得有人干,干了就要敬业,就要干好。”

  餐厨垃圾运到传送带上后,孙大妈仔细告诉我们要分拣出什么,要注意什么东西会扎手,记者将手伸进餐厨垃圾中开始翻拣。工作比想象的还要辛苦,垃圾在传送带上不停地通过,就要不间断地翻找,然后把分拣出的生活垃圾扔到身边的桶内。没一会儿,我们两人就已经手臂酸痛。

  加工

  9月22日,星期四,晴

  今天的计划是去河北廊坊市的大厂再生资源利用基地,看看餐厨垃圾回收分类后的加工和处理情况。

  大厂基地是由北京市东城区城管委利用垃圾减量节余经费建立的。据基地负责人谭师傅介绍,一辆垃圾车6吨的垃圾量最后能够产出1吨左右的饲料添加剂,烘干过程中能产出大约75公斤的废油,这些废油再由相应的公司回收制成生物柴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很多地方对餐厨垃圾的回收和利用还存在着诸多误区。拿建立在河北的餐厨垃圾回收基地来说,经过回收处理的餐厨垃圾按国际标准生产出来的饲料添加剂,蛋白质含量高达30%,然而却得不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只能是自己想办法找销路。

  同时从东城区在餐饮集中点簋街推行的餐厨垃圾回收工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因为环保意识的缺乏和利益链条的牵绊,部分商家对垃圾回收工作不是很积极。因此,有关部门加大对餐厨垃圾回收利用的整治、监管,十分必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