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巴塞尔:银行别想坐着赚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1 16:23 来源: 《新财经》文/吴新民
中国的商业银行一向是靠存贷利差“坐着”赚钱。2012年,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若真的实施,商业银行必须转换角色,干服务业、赚辛苦钱。
8月15日,银监会向外界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意在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质量和结构,加快向小微企业和零售业务方向转型。
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监管框架,被称为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III》。从定义上看,它比国际标准还要严格。比如,《巴塞尔协议III》规定,银行一级普通股本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达4.5%,《办法》则将这一比例定为5%。
银监会已向几家大银行下达命令,要在2013年满足上述资本充足率要求。《办法》一旦从2012年实施,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将成为必然。
靠利差赚钱,不容易了
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一个直接结果,是限制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迅速扩张,资本约束不断强化将结束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贷快速扩张来抢占地盘的经营模式。
利率市场化预期给银行带来收入结构的调整要求。利率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商业银行将面临逆向选择、重新定价、储蓄分流、债券资产缩水等诸多风险,还意味着利差的缩小。国外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将大大收窄商业银行存贷利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大体在5%左右。银行业总体的净利息收益率(NIM)在3%左右。从国外主要市场的利差情况看,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发达国家或地区NIM一般在2%左右。我国银行贷款业务中优质大企业占比较高,一旦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利差下降几成已是必然。
所以,长期靠吸收存款再去放贷款获得利差的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了。
靠服务赚钱,必然的选择
现在看来,未来的银行肯定不是用资本来支撑盈利的庞然大物。在内生性增长跟不上体量扩张,外生性增长又受到市场条件与政策制约时,发展以零售银行业务为重点的个人金融业务已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在服务上的功能转变就越来越现实。
提升零售业务贡献度的核心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目前,商业银行在投行、贸易融资、私人银行、托管等新兴业务上竞争激烈,也说明银行普遍认识到了发展中间业务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巩固和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银行转型的效果和成败。而利率市场化之后,不言而喻的盈利重点也将是涵盖众多零售业务的中间业务。
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仅花旗银行就有号称5000种金融产品。为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中间业务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使现代商业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公司”。
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除了借鉴国外银行经验外,还需注重中国国情。随着居民财富积累和金融需求的升级,民生金融服务成为商业银行一大业务领域。对于银行来说,这既是一个实现经营转型的难得契机,又是服务公众回馈社会的重要渠道。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通过个人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为民生领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特别是,将提高理财产品回报率作为经营发展的一大目标,真正成为居民投资理财的好管家和好帮手。
从北京银行的业务结构来看,零售银行业务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北京银行以“赢在网点”项目和“短贷宝”业务为工作重点,从渠道与产品两个方面加快推进零售银行业务转型。
全心全意帮中小企业的忙
除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成为转型重点外,华夏、民生等银行通过重点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也实现了差异化的转型成果。其中,华夏银行以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为重点,带动了各项业务发展。2010年,华夏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而民生银行在中小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这条路上走得更远,2010年,民生“商贷通”业务总规模约2800~2900亿元左右。有机构预测,“商贷通”业务对民生银行利润的贡献将达40%~50%。
《办法》对资产风险权重进行了调整,下调了对符合条件的微小企业债权和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这对以零售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商业银行构成激励,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服务,减少资本消耗。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表示,在资本约束越来越严的情况下,选择中小企业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的需要。招商银行的“二次转型”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实行完全与大企业贷款不同模式的6项机制来提升竞争力。据介绍,最近3年,招商银行中小企业一般贷款客户数量和贷款余额年均增长分别接近32%和30%,中小企业一般贷款余额占该行对公贷款的比重接近50%。3年间招商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累计超过6000亿元。
针对中小企业这一市场机遇,国有大型银行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截至2010年年底,工行中小企业贷款客户已达46万户,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当年增加的中小企业贷款占到全部新增贷款的60%以上。
转变,还需有个过程
几年前,当招商银行第一次提出“转型”时,面对的是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尽管经过几年推进,中小银行的零售转型和中间业务转型有了一定进展,但距成熟的业务模式还有差距。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银行业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这个过程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一致的。
目前,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在融资结构上存在差异。国内以直接融资为主,国外以间接融资为主,中外商业银行收益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比。长期以来,国内银行贷款在非金融部门融资中的占比高达75%以上。要根本改变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本质上有赖于整个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变。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还不够发达,交易工具稀缺,抑制了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上的业务创新。国内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在根上就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拓展。逐步放松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具有决定性意义。
此外,百姓对商业银行收费业务也持一定抵触情绪,银行也面临着收费业务定价难题。同样,商业银行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营产生的思维惯性,要想转变也需要时间。社会和百姓对商业银行服务的转型也有个需求适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