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多财善贾话范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1 16:23 来源: 《新财经》

  文/张丽娟

  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创造物,历经一段时间,大都杳无踪迹。即便侥幸留存,或短至茶余片刻,或长过数代光景,终走失于时空交错。然而,有一些却历久弥新,愈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陶朱公范蠡的经营之道,无疑就是其一。坊间更是称其为“财神”“商圣”,其经济地位可见一斑。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人。后弃楚入越,辅佐勾践灭吴,吴既灭,辞越北上,迁齐国,居定陶,从事商业活动。范蠡聚财有方,十九年之中,曾三致千金,终却尽散其财,分与知友乡党。从范蠡的生平经历和处事风格来看,他揣着儒家士大夫平天下的济世之怀,又贯通了道家隐士随顺自然的不争风范,儒道相济,圆融无碍,自然从容面对人生各种抉择,包括其从事商业活动中的诸多选择。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写道:“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可以说救国灭吴、离越辞官、治产致富,这三步棋,范蠡走的步步惊心,却胸有成竹。

  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从范蠡一生的转折上可一窥范蠡选择的哲学,用于经商理财之上,也难怪他能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了。

  善观大局

  任何经济学的诞生,都需要商业沃土的滋润,范蠡的也概莫能外。春秋列国争霸期间,虽然军事割据,关卡重重,各国的经济政策不一,但大都奉行农商并举。不抑商的经济政策,为日后范蠡施展商业才华涂了重彩。范蠡生活的春秋后期是社会生产方式大变革的时期。随着城市消费人口的增加,刺激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自由的私商纷纷出现,新兴商业阶层由此萌芽。一些曾经的政治中心城市,渐混合了商业成分。商业气息渐次浓烈,为范蠡的经营活动筑造了现实空间。

  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范蠡善观大局,对宏观经济的把握,是其生财有道的第一步。在封建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农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部门,一直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处在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年代,范蠡深知农业的发展对国家民众的重要意义。他说:“物之生,谷为贵”,“五谷者, 万民之命, 国之重宝。”《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计然之术”也明确指出农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从这些叙述中,隐约透露出范蠡不同于一般政治家对农业活动本身的强调,他把农业活动置身宏观经济下,放在商品流通中考量。他深谙农商俱利的经济思想,发现价格对粮食的生产和流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商言利,是交易的基本法则。《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农末俱利, 平粜谷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作为买卖双方的农商都获利,交易生成,市场流通,国家经济方可持续繁荣。“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 农病则草不辟矣”,农产品的价格不能过高,也不宜过低,否则农商一损俱损。因此,“上不过八十, 下不减三十”,由政府宏观调控商品价格的范围,具体的价格则随市场上下波动。

  此处,范蠡已初具朴素的宏观经济学的视野。“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矣。”范蠡的商业头脑发达,很快他就嗅到了价值规律的味道。

  顺时逐利

  凡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地方,就存在价值规律。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在于商品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范蠡的经营之道就是以价值规律为原点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道:“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意思是说,如果某种商品盈余则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势必走低;如果某种商品不足则供给小于需求,价格就会高涨。任何事物均处于循环运动的过程之中,否极泰来,所以他继续说“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贱张弛有度,太贵和过贱都是畸形的存在状态,为时不久。

  资本市场隔三差五就进行一次资本重新分配。从事商业活动,目的就是使资本增值,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提前做好准备,该出手时就出手。《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头布里丹毛驴,他面对两捆干草不知道吃哪一捆好,最后竟然饿死了。故事虽浅显,却可以看出果断选择的重要性,因此一定要当机立断。经济学家常说任何选择的行为都有机会成本,如果时机当前,却纠结于如何做出选择,就会出现范蠡所描述的场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深谙价格规律的范蠡,生财之道第二步就是顺时逐利。

  “时”,一曰“天时”,一曰时机。

  “天时”,简单来说即木星在恒星运动过程中的不同位置。范蠡知晓天文地理,观天象,察气候。为何“天时”跟经商有关系呢?前面谈到,范蠡所处的年代是农业经济时期,谷物的产量和种类有赖于气候,可判断商品价格的状况,未来经济的走向。范蠡认为“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顺时”思想无疑体现了道家的随顺自然。《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说“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根据天时,预测出农作物丰歉规律,就可以早做准备。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还可以缓解供需矛盾。

  时机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同。商海沉浮,抓住时机,无疑就是弄潮儿。 范蠡的从商经历中无不显示了其在识别时机,据时而动的智慧。时下仍被津津乐道的“范蠡贩马”就是其一。范蠡看到吴越一带需要马,齐国能收购马匹,这就是商机。虽齐吴两国路途甚远,他仍很快据时而动。他通过市场了解到齐国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姜子盾。于是张贴榜文,大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货物。姜子盾主动找到他,求运麻布。两人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这就实现了双方利润最大化。其实,商机很多,人们缺乏的是发现的眼睛和实践的勇气。实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协同合作、知人善任、但选择合适的经营之地也是逐利的重要元素。

  古人总说“天时地利人和”,商机的实现,当然离不开“地利”。经营地点对商业活动的成败与获利大小意义深远。毕竟经营地不是简单地理空间,而是各种环境因素,如自然、物产、民情、风俗以及法律制度的综合场。范蠡善于选择经商之地,使得货畅其流。

  宜兴之陶业,相传为范蠡所创。范蠡看到宜兴鼎蜀山区附近的泥土黏力强,耐火烧,宜做陶器,在发现商机后立刻选定陶为居住地。陶地处东西南北交通中枢和济水、洛水的交汇点,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可入海,西可逆流而上,南可达宋,北可入晋卫,位置优越,极利于货物运转,有望成为商贸中心。范蠡这样评价陶“此天下之中, 交易有无之路通, 为生可以致富矣”,事实也正是如此。范蠡在陶,其家产至万,人皆称之为“陶朱公”。

  一言以蔽之,范蠡修文治国,经武安邦,从商巨富,乃一代传奇。千载斯人逝,但范蠡“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却流传至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