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诺奖花落两家 揭秘政策与经济间的蝴蝶效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1 22:00 来源: 经济导报经济导报记者 丁平 济南报道
北京时间10日19时,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开神秘面纱———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宏观经济中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共同荣获大奖。
两位经济学诺奖得主创立了一系列方法来回答下述问题:利息的临时性增长或减税如何影响GDP和通胀;与经济政策及GDP、通胀、就业和投资等不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如果央行永久性改变通胀目标,或者政府调整预算平衡目标,经济将会怎样?通俗地讲,就是研究经济学中的“蝴蝶效应”。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11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方的各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难以从现象到本质来透彻地阐明种种宏观和微观经济问题。”
成果互补,共摘诺奖桂冠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程恩富介绍诺奖得主主要理论说,“政策和经济相互影响,而对未来的预期则是这种影响的基本方面。私营领域对未来经济活动和政策的预期将影响其在储蓄、薪酬和投资方面的决定。经济政策的决策也会受到决策者对私营领域发展预期的影响。”
据了解,萨金特、西姆斯所创立的方法可用于确定这些因果关系,同时可解释预期所扮演的角色。这些方法使确定预期之外政策措施,以及系统性政策转换的影响变得可能。
程恩富介绍说,萨金特摘得诺奖桂冠,主要是其分析了如何用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政策的永久性调整,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他主要关注家庭、企业根据经济发展来调整自己预期的宏观经济关系。
西姆斯则创立了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如何受到经济政策临时性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用这一方法可以研究诸如央行加息等对经济的影响,有助于弄清利率、通胀水平的关系。
“萨金特、西姆斯的获奖理由,主要是其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其颁奖词中称。
“萨金特、西姆斯虽然是独立完成的研究,但他们的贡献是互补、支撑的。”程恩富说:“殊途同归,他们共同解释了政策、经济的关系,虽然他们并没有开出拯救世界经济的药方,但他们告诉我们,世界经济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两位诺奖得主并没有为世界经济开药方,但他们却提醒所有决策者,政策、经济相互影响,决策者应慎重推行政策。”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法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魏建说。
并非“黑马”
对于萨金特和西姆斯的获奖,有人称“出人意料”,有人感到遗憾,但更多的人认为两位经济学家实至名归。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结果并不爆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李仁贵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说,“虽然结果与本年度汤森路透社‘引文桂冠得主’等媒体预测的结果相左,但我们需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份名单。预测名单中的热门候选人不一定在当年度获奖,而获奖者可能出自历届的预测名单中。其实,本年度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均出自汤森路透社2008年度的‘引文桂冠得主’之中。”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坦言遗憾,他认为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实效性不强,只是纯技术方面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应授予研究公共财政和主权危机者。
事实上,按照诺贝尔奖评选惯例,诺奖的评选只注重研究贡献,而不是根据近期事件评选。
目前,欧洲陷于债务危机困境,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世界经济或面临二次探底,市场需要知道政府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如何摆脱当下混乱。
但是,这样的迷局恐怕诺奖得主也有心无力。事实上,萨金特、西姆斯的研究成果主要解释了世界为何如此,而不是解决危机。
西姆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没有简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