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人民日报:保障房,面积小怎样住得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2 07:0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造成空间浪费的粗放设计还比较普遍

   阅读提示

  国务院近日提出,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特别提出公租房以小户型为主,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加上此前规定的廉租房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房60平方米左右等规定,在小户型的保障房里,要让一个家庭既能住得下、分得开,又要保证一定的舒适度,这对保障房设计提出了挑战。专家指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普遍还比较粗放。

  主题为“以人为本,安居乐业”的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近日落下帷幕,参赛作品涵盖了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其中大部分作品为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的设计方案。

  设计不合理,或是造成面积浪费,或是带来空间局促——从竞赛反映出的问题看,保障房设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应以实用性安全性为本

  “保障房保障的是基本居住需求,由于建设资金有限,所以设计的重心应从追求美观转为重视实用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从设计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产业发展处处长刘美霞表示。

  由于受面积限制较大,怎样让一个家庭既能住得进,又能分得开?此次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有多个参赛方案提出了“可变空间”的概念。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报送的“公共租赁住房整体解决方案”,充分考虑了随入住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的套内空间可改造性,以及未来两个小套型合并为一套的可能性,为高层公租房的长寿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内蒙古维都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报送的“潜伏”设计方案,预先设计了老龄化社会到来时保障性住房的可改造性。

  专家认为,这些“可持续”设计思路体现了目前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战略性与长远性。

  早在2005年,建设部就提出做好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巨大,应是践行“四节一环保”的主力军。

  专家指出,保障房的“四节一环保”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小区规划调节小区微气候;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系统节约水源;采用小面宽大进深的套型设计以便节地;规划设计充分结合地形、地势及采光、通风等自然条件以节约能源;利用太阳能系统、外墙屋顶保温系统、生活水泵变频技术等降低能耗等等。一系列实用性强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也使节材成为可能。

  警惕将来变建筑垃圾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开发单位、设计单位在努力缩短设计周期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些保障性住房应有的设计考虑。

  面对四五十平方米的“蜗居”,如何进行空间布局是首要问题,但当前许多保障性住房设计却存在空间设计不合理、浪费面积的现象。例如40—50平方米的小套型也设立独立的起居室与餐厅空间,盲目追求“大客厅”、“大餐厅”,对储藏空间却缺乏专门设计和考虑,导致空间局促,生活不便,影响了居住品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产业发展处工程师刘洪娥指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普遍比较粗放,除了空间利用不合理,还表现为空间缺乏灵活性和可改造性,对家具摆放欠缺考虑,缺少对深凹槽的实际采光、通风研究造成套内采光、通风效果差等。这反映出各地对中小套型保障房设计研究的长期缺失,对住户需求没有全方位的了解,缺乏人性化、精细化的设计。

  专家也指出,“可持续”是现阶段保障房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保障性住房前期建设投资巨大,但后期维修、维护资金也不容忽视,这将可能是20年后我国存量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随着居住年限的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建筑主体及其内部很多装修材料、部品设备都会老化,这就需要提前考虑未来维修、维护和更替的便利性。同时,我国未来城市化步伐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住宅需求的改变则要求住房设计具备较好的可改造性。不具备可改造性的大量高层保障性住房未来将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可能成为建筑垃圾。

  (责任编辑:孙丹)

  方寸之地怎么做好腾挪

  “廉租房不能真的‘廉’,保障房不能仅仅‘保’。”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树京表示,尽管是保障房,但一定的居住品质仍是不可牺牲的要素。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品质,是对我国住宅设计的一次巨大考验。小面积的套型设计,往往可以通过细节满足多功能需求,对于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为典型的是储藏空间的设计。一个小面积储藏空间的设计,往往能够置换出更多的面积,例如在厨房或卧室入口处利用无效空间作为储藏设计,就可以使居住更为便利。

  同时,保障房的套型空间也应具备更好的灵活性。一方面,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套内功能空间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障房面积及品质的要求也会提高。

  从当前保障房设计的思路看,套型的变化有“变大”和“变小”两种思路。

  “变大”是指将两套小房子合并为一套大房子,保障对象便可以从两口之家直接过渡到三口之家,这就要求设计不能过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墙对空间进行分割。

  另一种思路则是通过合理设计,实现“变小”。例如将公租房做成90平方米的三居室,同时租给3个单身青年使用。当未来保障性住房供过于求时,可将部分住房改造成商品住宅向社会出售,或是改造成老年公寓、青年公寓等社会功能型住宅,继续由政府持有利用。

  因此,专家建议建筑整体设计应留出改造空间,便于套型空间的变化与使用功能的转换。

  从国外经验来看,由政府主导的住房建设,是推动整个国家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大好时机与平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住宅产业化,势必会提高套型设计的标准化程度,降低建设成本,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良性发展。”刘美霞说,“集约、高效,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住宅的质量和性能,这些恰恰是住宅产业化的优势。”(王 炜 王治尹)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