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触觉博物馆:用指尖阅读人类文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5 07:40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艾已晴 北京报道
你想过用手来“阅读”人类文明吗?在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甲6号的盲文图书馆里,你肯定会为这个大胆、独特的创意所震惊!在这个博物馆里,盲人朋友都能通过触摸展物来感知自己心目中的“人类文明”。短短几个月,这种国内首创的公益新模式,就吸引了很多公众前来体验。“它开辟了盲人认知的新途径、极大地丰富了盲人朋友的精神世界,也让更多的健全人士关注到‘无光明人群’的需要。”有专家如此表示。
触摸文明
据了解,世界上一共有5所专门为盲人设计的博物馆。里面有很多艺术品仿真模型,失明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指尖去感受艺术的轮廓,并在心中勾勒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受它的启发,中国盲文出版社盲人文化研究所所长高旭决定在中国也开办一家类似的触觉博物馆。
“从生理补偿角度来说,听觉和触觉是弥补盲人视力缺陷的有效方式,触觉博物馆的定位就是通过盲人自身的手动触摸和馆内有声仪器的导航和解读使盲人能够真实地感受事物,了解他们所在的世界和文明。”高旭对记者说。
新鲜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争议,触觉博物馆的诞生也不例外。争议来自馆内的明暗问题,按总策划高旭的最初设想,博物馆要打造得“亮亮堂堂”,因为它是为视力障碍人群量身打造的,考虑到低视力的半盲人群,如果馆内环境过暗,就会增加他们步行的难度。而且从艺术角度来看,自然光的照射和灯光照射使展物呈现的样子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能让展品呈现出最本真的状态。
但策划团队中的有些人则认为,博物馆如果不弄成传统的“暗调”,就无法突显展物的特别,也无法形成一种神秘的氛围。这样一来博物馆就不像博物馆,路子很可能就走歪了。两种声音此起彼伏,争论了好长时间,最后经过商讨,最终决定整体格局偏黑,秉承博物馆的一贯特性。但前提是要多增加一些摄灯,尽量保证触摸博物馆整体感觉不至于太黑太暗。
还有一个争议就是触觉博物馆的场地面积问题,这也是策划团队面临的难点之一。因为文明这个主题纵深感极强,不仅时间跨度大、包含内容也非常广泛。如何将这些展品浓缩在这个只有4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并且保证展品摆放有条不紊、讲述思路清晰顺畅,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大,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方式的确定也是极其不易。
据了解,触觉博物馆第一期的展览主题叫做“触摸文明”,共分为古代中国文明、古代世界文明、工业文明和当代中国文明四个板块。“整个‘触摸文明’展就如同一副多米诺骨牌,任何一个骨牌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整体文明展的集体倒塌。所以这对于策划者和实施者来说都是一次严竣的挑战,只准成功,不能失败。”高旭表示。
幸福体验
2011年6月28日,触觉博物馆终于“开放怀抱等你”。
据高旭所长介绍,这四五个月的时间里,盲人触觉博物馆陆续接待了包括盲童、低视力者、视觉倾斜等各种各样的视力障碍人群,甚至有不少视力正常人也参与到了其中。在文化展示馆里面,策划组专门设立了一个“黑暗体验”的环节,这是一个让明眼人在全黑的状态下,围绕一个约有30多米长的弧形圆圈,摸着墙壁缓缓走出的过程。旨在让明眼人体验失去光明、完全凭借触摸独立探索出道路的感觉。
“我们小时候有一种备战用的防空洞,在那里面活动的感觉跟这个‘黑暗体验’非常相似,人在里面有一种黑暗的压迫感,就一个劲儿地想往外面走,等终于出来见着光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长舒一口气,心里面觉着有光明的日子,真好!”一位刚刚感受过“黑暗体验”的明眼游客感慨地说。
高旭告诉记者:“一开始有人建议把这个环节称作‘黑暗体验’,我把它改为‘幸福体验’,我想这种体验一定是一种大幸福、一种长久的快乐。因为对于正常人来讲,‘黑暗体验’是短暂的,但是这种由暗到明的过程让每个明眼人更能体会到光明的意义,更加珍惜自己‘看见光明’的机会。”
其实,在展览讲解过程中如何让盲人更有效地理解并且感知“文明”,也曾经是一个大难题。盲人对几何、方位的感知是比较吃力的。就算是专门的盲人院校教给盲人如何辨别方位,也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在告诉别人方向的时候,很多时候会用上‘丁字路口’、‘岔路口’等方位名词,可是对于盲人来讲,他们对于汉字几乎没有概念,所以即便用最通俗的汉字表达方位,盲人往往也听得云里雾里的。所以这就给我们的讲解带来了很大难度。我们至今还在探索更好更有效的导读方式。”所长高旭举例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文化展示馆之外,博物馆内还有一个摆放着低视力人群亲手制作的工艺作品的临时展馆。“如果单纯从手工艺品技术上来看,这些盲人做的手工艺品并不能称为‘高水准’,但是因为出自视觉问题人群之手,它们的价值就不能用通俗的市场标准来衡量。如果能将这些盲人的作品进行拍卖,将所得款项用于盲人的福利事业。我想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公益模式。”高旭说。
打开一扇窗
据了解,从最初策划到如今试运营的四五个月时间里,“盲人触觉博物馆”的整个团队都处于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行的状态之中。当记者问高旭所长现在最需要什么的时候,高旭告诉记者他现在非常想招募一批足智多谋、爱心满溢的志愿者。
谈到对志愿者的一些具体要求,高旭说:“触摸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不局限于讲解,一些案头工作,譬如收集整理资料、翻译文献、策划提议等都属于服务范围。从技能上讲,文史哲、音乐、美术、外语方面的人才我们是非常看重的。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志愿者缺口比较大,因为音乐学习是一个从小渐大的过程,虽然这里有一些盲人懂音乐,但是明文的稿件他们看不见,因此不能翻译。当然,这需要志愿者要拥有真心喜爱公益事业的心态。”
盲人触觉博物馆未来的主题方向选择也是高旭所长考虑的事情之一,这里包含了他的殷切期待:“未来的展示方向应该更加具象、更有侧重一些。‘文明’这个主题太宽泛了,或许我们可以单纯从材料角度、建筑模型角度、地理沙盘模具等具体的角度让盲人感知。”
因此,对这样一个为盲人提供文化、思想交流的平台,盲人触觉博物馆更愿意将自己比喻成一个盲人学习的课堂,其关注点也更加侧重于盲人认知的过程,而非简单的陈列和展示。从这点上来看,盲人触摸博物馆对未来的期待显然没有那么通俗,它想带给盲人朋友太多除却物质给予以外的知识补给和精神食粮,这种尝试和探索充满了“敢为人先”的意味,当然是否能够梦想成真,还需要时间的苛刻检验。
“‘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同时给你打开一扇窗’,《圣经》的经典话语也许正是送给盲人的最好祝福。视觉上的缺失,却使得盲人在听觉、触觉、想象力上非常敏锐。盲人在心智上和正常人一样,有些方面甚至超越正常人,盲人缺少的不是智慧,是获取知识、感受世界的机会。”采访结束时,高旭所长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