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崩盘:中国式金融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00:45 来源: 经济参考报——资产泡沫破裂预警系列时评之一
刘振冬
从温州老板排队跑路,到鄂尔多斯商人自杀;从25%以上的月息,到温州千亿规模的民间借贷。最近一段时间,民间借贷、高利贷崩盘等词汇成为财经媒体的热点。让人担忧的是,民间借贷恶性事件频发正预警包括楼市在内的国内资产泡沫的破裂。
温州资本的符号意义,早已超出民营经济的范畴,成为国内“游资”、“热钱”的代名词。在泡沫化的中国,这些热钱创造了“豆你玩”、“蒜你狠”,创造了天价红木家具,创造了艺术品市场的疯狂,也创造了“办厂的老板被炒房的老婆瞧不起”的故事。甚至有观点指责这些游资是中国第一“炒家”,推高了房价、推高了股价、也推高了利息。当然,将资产多元化地配置在实业、地产、证券以及艺术收藏品上本来是合理的,但必须警惕的是过度杠杆化滋生了泡沫,并正在加大泡沫破裂的风险,更加大了泡沫破裂的危害。
笔者前期到宁波、温州等地调研时看到,大多被高利贷所困的企业家,真正的压力所在并非长期经营的实业而是在于投资。这些企业家看到了股市、楼市或者艺术收藏品市场的火热而大举进入。
鄂尔多斯的情况则集中地代表了中小开发商的困境。据媒体报道,不久前自杀的中富房地产老板是被紧张的现金流压垮的,除了6000万元剩余工程款未付清外,中富还有2.63亿元的民间债务。鄂尔多斯此前也已出现部分房地产老板因资金链紧张外逃的事件。
之所以说民间借贷的风险频发是资产泡沫破裂的信号,是因为许多民间借贷的资金都参与到投资活动中,资产市场中的许多投资者都是“借钱挣钱”、“杠杆投资”。其实,借高利贷的主体更多是中产以上阶层,代表了投资需求甚至是投机需求。在正规银行体系对投资需求控制严格的情形下,资产泡沫的破灭是从风控低的民间借贷开始。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还并未经历过全面的资产泡沫。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海南房地产泡沫时,参与投资的主要是企事业单位,泡沫破灭时主要波及企业和金融机构。而目前国内房地产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远远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房地产投资成为居民最主要的投资方式,土地收入成为一些地方财政的支柱,房地产和相关产业也是金融系统的重要客户。一旦泡沫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银行体系而言,虽然现在银行的风控能力、资本实力远远高于股改前,但房地产业务的占比也远远高于以往。统计显示,去年金融机构房地产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高达25.4%,实际与房地产有关系的贷款的比例更高。这是因为许多企业的经营贷款、项目贷款都是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甚至有估算这一比例高达六成。当然,目前看,这些贷款都有足够的安全性。
但是,如果房地产业出现整体风险,土地价格、楼市价格大幅下降,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带动地方债务风险,楼市萧条导致相关上下游产业萎缩,风险的重叠将使得金融体系不堪重负。历史经验显示,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在中国经济受控回落的同时,房地产的周期性下降更容易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从这个角度讲必须警惕泡沫的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