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糊涂账是怎么来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14:41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表面上看似合法合规的事,背后却藏着猫腻。

  观察者

  OBSERVer

  李洋

  别算计什么柴米油盐的价格了,中石化内部的通货膨胀程度才真是引人担忧—印一盒普通的名片,一般人花15块,多印还能讲价,到它这里就成了260元。这家公司也不是第一次这样大手笔了,什么茅台啊,吊灯啦,都乃天价购得。相比之下,花13万印些名片又算得了什么……你懂的。

  中石化如此挥霍钱财或许是因为钱来得太容易了,国家不仅给了它垄断的市场地位,每年还为其提供巨额的财政补贴。

  类似的事总是层出不穷,而它们每次给出的理由都像是在挑衅我们的智商。

  几经磨练,中石化解释此类事件的本领也并无长进。它承认此事乃旗下齐鲁分公司所为,同时还澄清实际价格为96元。你能想见,若非网民爆料,这笔钱就会按照260元冲账而非96元。中间的差价去了哪里?从一本毫无缺陷的账本上,你根本无法看出端倪。但在国企这种类似的采购中,回扣和好处费总是不可避免的。

  最近,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卫东被人在网络上揭发用100多万元公款买了辆进口途锐,他还特地在单位下发指令,此车仅供他一人使用。而按照国家规定,这个级别的公务员是无法享用如此豪华的公车的,并且公车属于国有资产,并没有仅供个人使用一说。

  检察院的员工解释说:车是“别的单位送的,不是买的”,认为这件事“符合规定”。知法懂法的检察院检察长又怎么会在程序上授人以柄呢?一些企业和机构通常可以通过抵债、拍卖等手段获得这类物品,想做到程序合理也很容易。

  表面上看似合法合规的事,背后却可能隐藏着诸多猫腻,引人遐思,却无定论。

  当初中石化天价酒事件东窗事发,专案组介入调查,才掀开背后的虚假交易,有5家社会单位用高价购买了这批酒,又把钱打回卖酒给广州石油分公司的两家经销商冲账。但为其效力抹去腐败痕迹的人和公司又岂肯白出力。

  一些国企和政府机构身边滋养了一群利益相关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利益集团,国有资产却可能因此而不明不白地流失。国企周边寄生的利益相关者形成了一张难以冲破的人际网,他们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地盘被侵犯。而从郭美美和卢美美事件也能看到聚集在特权周边的利益集团的广泛程度。

  很多国有企业的逻辑是吃些、喝些、用些铺张些都没什么,只要钱不进自己腰包就行。而另一方面,国企领导者收入又不高,所以普遍形成一种奢靡之风。最近的典型例子莫过于哈药六厂造“皇宫”一事。根据财政部的数据,去年国企利润虽高达2万亿元,但如果较真起“全民所有制”这个概念来,这2万亿与我们毫无关系。

  话题回到中石化身上,过去的几次丑闻已让其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如今却又爆出了天价名片事件,让人看到政府对于国企以及国企内部对自身的腐败监管几乎处于失控的状态。比如,去年10月,国务院曾勒令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清理自身“小金库”,但后来还是出了天价事件,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实际上,如果站在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国企内部治理机制总是难以完善,国企为何不注重控制成本,又为何总是巧立各种名目把利润留在自己手上。因为国企的产权不属于企业自己,而属于整个国家,相应地,产权背后代表的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无法发挥效用。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几十年,拥有了现代公司的体制和形式,却没有改变产权这个本质的东西。

  下一次,中石化们还要以天价买入什么呢?

  作者:李洋(本刊评论员)

  联系作者请发:

  Email:liyang1@yicai.com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