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紧缩货币政策该停止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17:44 来源: 《首席财务官》

  从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继续增加货币紧缩的力度,出台新的货币紧缩的理由已不再存在。

  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任若恩

  在2011年9月20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大幅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危险境地。该报告的小标题是“减缓的增长,上升的风险”,给人以毫无正面发展的感觉,这与过去一段时候的报告不同,因为其在过去两年的报告中都是在经济复苏上做些文章。这次美国则成为了被重点提示的国家,对于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被大幅下调,与今年6月份的预测相比较,2011年的经济增长下调了1个百分点,2012年的经济增长被下调了0.9个百分点。由此在这份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IMF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下调0.3%及0.5%,均降至4%的水平。

  IMF所指的负面因素包括,日本受到强烈地震和海啸的打击迟迟不见复苏,而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政局则动荡不已。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中需求从公共部门向私人部门的转移出现停顿(此句话的实际意义是经济刺激政策看不到效果),欧元区主要金融市场遭遇较大波动,投资者对风险资产进行大规模抛售,市场同样担心诸多国家控制公共债务的能力。因此IMF也下调了发达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长率,由此前预计的2.2%下调至1.6%,明年的增长率由此前的2.6%下调至1.9%。IMF预计欧元区17国今年的经济增速仅为1.6%,低于今年6月时预测的2%。

  IMF还特别分析了美国的就业形势,指出高失业率将进一步打击美国家庭对未来收入的信心,超过40%的失业人群待业已经超过六个月,可能彻底失去工作能力。IMF在报告中提醒,如果发达国家财政改善以牺牲国民可支配收入为代价,该国经济可能会陷入停滞。这些说法都已经涉及了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出现的尖锐的政策分歧。这可能是目前更糟的坏消息。在此之前IMF总裁拉加德在2011年9月4日指出,由于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加剧,欧洲应审时度势调整财政紧缩方案,并考虑出台短期经济刺激措施,缓和市场信心危机。实际上,上述IMF的意见虽然很冠冕堂皇,但操作性很差,紧缩财政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增长减缓,两者兼顾的可能性并不大。

  与此相反的是来自另一种角度的观点:美国共和党国会的领袖们直接给美国联储写信,要求美联储不要再出新的刺激经济政策,这种对于货币政策的直接干预是美联储历史上罕见的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可以理解9月22日美联储执行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所提出的政策:美联储将在2012年6月之前出售总额4000亿美元的短期债券,并置换为到期时间在6年到30年之间的更长期债券,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联储内部就有三张反对票。而这样有争议的政策实际上还是低于市场预期。但同时也要看到,反对的意见也是有充分依据的,他们对于债务危机的恐惧,对不可控通货膨胀的恐惧,和对美元动荡的恐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奥巴马还有两个经济政策法案等待国会的通过,但反对者已经出现了这是“阶级斗争”的指责语言,说明政策上的分歧和争论还要继续,而经济学在此形势下越来越显出其苍白无力。

  现在的全球发达经济体所面对的正是宏观经济学的悲剧,因为目前的各种经济学理论都无法对于目前的形势给出清晰的理论解释,因此也就无法给出恰当的政策设计。更可悲的是在这些经济体的经济政策正面对历史上少见的政治干预,不仅仅是新兴市场国家,还包括发达国家。

  国际经济形势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意义是十分明确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消失已经十分可期,为此再增加货币紧缩的力度已完全没有必要。如果仅就国内而言,目前的货币总量增长速度已经明显低于年初的计划,以历史的标准来看也是相对低位,而物价和房价开始下跌的未来趋势也逐渐明显,从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继续增加货币紧缩的力度、出台新的货币紧缩的理由已不再存在。

  当然目前就猜测整体政策放松亦言之尚早。未来人民币可能继续保持升值的前景,但应该有更明显的波动。由于扩大存款准备金计算基数所导致的商业银行上交准备金的过程还在持续,因此在此期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小。今年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5485亿元,假如按这样的速度继续下去,则今年全年新增贷款将会增至略高于7万亿元。中国货币政策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保持观望的可能性较大。

  现金分红背后的软肋

  现金分红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所反映的是A股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根本问题,只片面强调现金分红,无疑是本末倒置。

  文/皮海洲

  伴随2011年半年报的收官,上市公司的分红机制再次被置于风口浪尖。根据《经济参考报》的统计,中国上市公司在过去21年里融资高达4.3万亿元,但普通股东累计得到的分红仅为0.54万亿元。分红机制显然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软肋。

  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为的就是得到投资回报,这一点不容置疑。就一个成熟的股市来说,加大现金分红力度,增加投资回报,确实是增加股票吸引力的有效办法。如美国、香港等成熟的股市,都是非常注重现金分红的。美国股市更是把连续五年不分红列为上市公司退市的条件。因此从中国股市健康发展来说,“加大分红力度”、“将分红与退市制度挂钩”等建议都是正确的。

  不过就目前中国股市的现状来说,过份强调现金分红,实际上并不能解决公众投资者投资回报低的问题。为此有两个问题是必须弄明白的。

  第一个问题是:上市公司为什么不愿意分红?

  A股上市公司不愿意分红是众所周知的,他们更愿意送股、转增股本。以今年半年报为例,尽管半年报分配并不是A股市场的传统,但仍有88家公司推出了利润分配方案,其中有55家公司提出了现金分红方案。在88家公司中,除了34家公司是纯现金分配之外,在其余54家公司中,有50家公司的送转股比例在10送转5股以上(包括5股)。而现金分红却吝啬得多。虽然也有电科院、长荣股份这样10派10元的公司,但更多公司的分红都是“微积分”。其中10派1元以下的公司就达13家,分红比例最低的霞客环保每10股派0.15元,这样的分红一点意义都没有。

  上市公司之所以更愿意送转股而不愿意分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上市公司效益差,无红可分;上市公司回报股东意思淡薄,毕竟送转股不需要上市公司付出真金白银。但除此之外,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送转股有利于增加中小板、创业板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有利于降低股票价格,有利于降低原始股东的持股成本,这些都有利于原始股东所持股票在解禁后套现流通;第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更追捧高送转公司而冷落派现公司。因为A股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是一个投机市,而高送转更适合于市场投机炒作。因此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市场炒作的需要,也愿意推出高送转方案。

  第二个问题是:谁是现金分红的受益者?

  虽然舆论方面一直呼吁上市公司加大现金分红力度,但投资者对此似乎并不热衷。因为投资者都明白,公众投资者并不是现金分红的受益者,现金分红的受益者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以及大股东。

  从理论上来说,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是有利于提高股票投资价值的。但对于A股来说,即便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对于提高股票投资价值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因为股票高价发行或二级市场股价被高估,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早就被透支。如中石油是一家按国际标准分红的公司,去年每股累计分红0.3442元,占每股收益的45%。如此高额的分红,对于以1.28港元/股发行的中石油H股来说,回报率高达25%;但由于A股发行价高达16.7元/股,回报率只有2.06%,比银行存款利率都不如。因此对于美国、香港等成熟的市场来说,由于新股发行价总体偏低,现金分红是能够给予投资者以必要回报的,这也正是这些市场注重现金分红的原因。而A股市场由于高价发行,这就使得现金分红失去了回报投资者的意义。

  不仅如此,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大股东才是现金分红的受益者。实际上,上市公司推出高比例的分红派现方案,往往都是为了满足控股股东或大股东对现金的需要。因为通过分红,控股股东可以将现金分红总额的最大部分揽进自己的账户里。以大富科技为例,该公司去年年报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2.3元;今年中报又推每10股派6元转增10股的分配方案。两次分红总额接近3亿元,其中仅实际控制人孙氏家族就可独占其中的约2亿元现金。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21年里上市公司累计分红1.8万亿元而公众投资者只拿到0.54万亿元的原因了。也正因如此,现金分红又如何能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呢。

  因此,A股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显然不是加大分红力度这么简单的。现金分红反映的只是一种表象,而在其背后所牵涉到的是A股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不解决现金分红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只是片面强调现金分红,这对于A股市场来说是本末倒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