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民生投入须有民主财政做保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2 02:43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梁发芾

  媒体报道说,针对我国财政收入很高但市民感觉不明显的问题,财政部办公厅表示,主要是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后,仅为美国、德国、英国等的8%左右。

  人均财政收入低,固然是一个原因,不过,财政部的解释显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人们对于民生投入高还是低的感觉,并不主要是与国外对比而形成的,主要还是通过与其他方面的投入对比而形成的。人们可能不知道国外民生投入有多高,但是人们看到国内豪华的办公大楼,气派的公务轿车,奢侈的公费宴请,潇洒的出国培训,将这些与破旧的校舍进行对比,自然会得出民生投入不足的结论。这就是说,看一个国家民生投入高低,要看这个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在我国,虽然说用于民生的投入据说已经不低,但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的费用却非常高昂。民生投入与行政管理费用,此消彼长,自不用说。

  前些年,我国提倡公共财政,而现在则更提倡民生财政。有些学者甚至乐观地说,民生财政是对于公共财政的超越,是比公共财政具有更高价值的财政形态。可是,既然说你实行的是民生财政,那为什么你的行政管理支出的占比那么高,而给民生投入留下的空间仍然是那么的有限?

  事实上,民生财政的思想和理念,可以说古已有之,它不但没有超越公共财政,而且带有先天的局限性。

  先秦时期非常强调民本思想的孟子,不但说民贵君轻,而且还设计出一种民生财政的乌托邦理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段话在《孟子》一书中两次出现,孟子希望国家轻徭薄赋,不违农时,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人们就会有比较幸福的生活。今天民生财政的思想,与历史上孟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强调的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国家通过财政手段扶贫济困,改善民生,这个目标固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它体现的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施惠措施,而作为受惠者的老百姓,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是没有发言权的。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谁来保证投入民生的财政政策能够一以贯之,贯彻到底?

  两千多年的财政史,一再证明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制度的约束,统治者一定会将满足自己的私欲放在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之上。

  虽然有人说民生财政是对于公共财政的超越,其实大谬不然。公共财政的两翼,一是财政民主,二是财政法治。财政民主的要义是,财政来自公众的纳税,其纳税和用税都需要公众的同意。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不是自上而下的恩赐,而是公众自己来决定如何实施的公民权利;财政法治的要义是,无论财政的收入还是支出,都在法律的框架之中进行,税收法定,预算支出法定,在财政法治面前,没有长官意志任意发挥的空间和机会。显然,民主财政和法治财政,可以有效地保障财政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服从和服务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目标。

  因此,尽管民生财政听起来非常时髦,但它必须扎根在民主与法治的土壤中,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中国民生投入本来有限,而有限的民生投入又往往被截留贪污挪用挤占侵蚀,根本的原因是,公共财政最为重要的民主和法治没有形成,民生财政的实施仍然取决于官僚的操守。公众没有参与到制定预算的民主进程中来,就无法通过民主机制争取更多用于民生的财政投入;而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法律环境,则给财政的实施者中饱自肥的巨大空间。

  作者为财税史学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