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企市场化的潍柴样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3 21:58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孙秀红 潍坊报道

   10月26日,潍柴迎来65岁华诞。

   追溯65年的发展历程,历史常常出人意料:当1946年10月那家造军械的小手工作坊诞生时,没有人能想象到65年后,其会成为拥有3家上市公司的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即便时间转向1998年,当谭旭光接手掌管濒临破产的潍柴时,也没有人敢预言其能否浴火重生,更没人敢憧憬其会在接下来的13年间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

   没有什么不可能。肩负着国企改革者的责任和荣誉,潍柴用65年的历史证明,一切皆有可能。而这一切可能,用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潍柴时的话说,缘于潍柴将国企传统政治优势和现代市场机制的完美融合。

  走过改革深水区

   潍柴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计划经济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因此,扭亏首先要扭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

   追溯65年的发展史,1998年是潍柴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现代潍柴集团走向新生的起点。

   这一年,我国提出“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目标。而当时的潍柴和许多大型国企一样,濒临破产的边缘,产品积压、人心涣散。如果不是职工太多,企业倒闭会影响社会稳定,潍柴也就和当时的许多国企一样倒闭了。

   这年6月,37岁的谭旭光上任。面对亏损8000多万元、欠债3亿多元、连续6个月发不出工资的潍柴,他开始了全面、系统而艰难的改革。

   改革改什么?市场开拓、产品定位调整与质量提高、主辅分离、减人增效、加强管理———潍柴所具有的国企的许多通病都要改。而谭旭光更看重的,是思想观念与市场意识的彻底转变。

   在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上,谭旭光直言不讳,潍柴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计划经济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观念的落后,带来工作的滞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又不能面对现实,从自身查找问题,主动出击,而是等待观望,怨天尤人。”其次是经营机制没有与市场接轨,产品的生产经营与市场严重脱节。三是治厂不严,管理滑坡。四是人浮于事,作风漂浮。为此,在此后的多次会议上,他都强调,“扭亏首先要扭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不能凡事都找客观原因,更不能坐等国家出台政策带来转机。扭亏的关键在于扩大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他明确规定:公司领导每周工作6天,休班1天,拿出更多的时间研究企业决策。直到今天,潍柴的管理层依旧实行每周6天工作制。

   随着一系列改革的推进,1998年,潍柴扭亏为盈;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2000年完成销售收入8.5亿元。2001年6月28日,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谭旭光将3年改革的基本经验总结为:思想观念的升华、大刀阔斧的改革、市场创新、转变干部作风、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等5条。

   体制机制改革最能反映企业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在经营回暖、人心稳定之后,2002年潍柴进行了著名的“三三制”改革,精减机构,裁撤冗员,成立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也是从2002年开始,潍柴的销售收入连年翻番,2004年达到100亿元,并且“我们每台柴油机的制造成本仅是国外同类产品的50%,生产能力却比他们高一倍”。潍柴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国企就这样通过改革崛起了,“潍柴模式”开始备受关注。2005年4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潍柴,对潍柴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潍柴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近几年实现了快速发展,说明你们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尤其是政治优势,同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注入了新的机制。实践证明,国有企业两个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必将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而这种国企政治优势与市场机制的完美融合,不仅在过去支撑着潍柴走出困境,而且成为今天潍柴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实现跨越式发展铸就辉煌的基础。毋庸置疑,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传统+完全市场化仍将是潍柴独具的竞争优势。

  通过资本运作跨越发展

   企业要发展,资本运营与产品经营缺一不可:没有产品平台,企业就失去了发展基础;没有资本运作,企业就不可能实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从100亿元起步”,在2004年12月举行的商务大会上,潍柴开始站在新的起点上勾勒未来。

   “不懂资本市场的企业家,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国企领导不能只盯着银行去贷款,要学会到资本市场上,用投资商口袋里的钱来壮大自己。”在潍柴跨过100亿元后,谭旭光将目标转向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拉开了跨越式发展的序幕。

   在此之前的2004年3月11日,潍柴动力在香港H股上市,成为中国内燃机行业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没想到,机遇随之而来。这一年,曾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德隆集团崩盘,其旗下湘火炬成为各路资本竞购的目标。最终,潍柴胜出,以10亿元的价格将湘火炬收入囊中,并于2006年9月通过战略吸收合并湘火炬,实现了潍柴动力A股上市发行,开创了内地、香港两地上市公司合并的先例,被誉为中国资本市场全流通条件下最富创新价值的第一并购案例。

   面对并购湘火炬到底值不值的争议,谭旭光坦言:“吸收合并湘火炬,我看重的不是用多少钱来收购,而是收购后它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惟一的一条重卡黄金产业链,带来了清晰并相互支持的三大业务板块,带来了其他企业不具备的优势,这个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

   时间也证明潍柴当时的10亿元花得超值,潍柴的业务板块从此由单一的发动机产品,发展成为完整的重型汽车产业链,并且潍柴发动机、陕西重汽、法士特齿轮箱、株洲火花塞、陕西汉德车桥等分别是各自领域的行业龙头,因此,这个产业链堪称国内最完整、实力最强的重型汽车产业链。资本市场上的“潍柴模式”由此而生。

   2006年8月,潍柴战略重组*ST巨力,再添一家A股上市公司。

   2011年9月,亚星客车又正式划归潍柴(扬州)亚星汽车有限公司。

   至此,谭旭光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让潍柴集团旗下拥有了3家上市公司、4只股票。可以说,潍柴在资本市场上演绎的精彩与传奇,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至今无出其右者。

   同时,潍柴在产业经营上也收获颇丰。从2004年起,潍柴的销售收入连续7年稳居中国内燃机行业第一。2010年,潍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11亿元,利税125亿元,销售重型卡车10万辆、发动机77万台,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之一。其间,潍柴还将并购触角延伸至海外,并购了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大马力柴油机企业法国博杜安公司。

   “企业要发展,资本运营与产品经营缺一不可:没有产品平台,企业就失去了发展基础;没有资本运作,企业就不可能实现几何倍数的增长。”追求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共翩跹的谭旭光,让潍柴的销售收入在短短6年间从100亿元迈向1000亿元。

   他表示,山东重工集团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还要运用潍柴探索的成功模式,让“两个轮子”同时转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