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农民心声 明确自身责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03:48 来源: 经济日报
近几年来,农村金融一直是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我并没在农村生活过,农村金融于我而言仅仅是一个概念。近日,在吉林通榆县西战村为期一周的“百村调研”和不久之后的再次探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我对农村金融有了真切的体会和思考。
我调研的是一个贫困村,那里低矮的泥草房,泥泞的道路,干裂的田地,都让我感受着巨大的城乡差距。特别牵动我心的是那里的孩子们,飞扬的黄土遮盖不住期盼的眼神和活泼的神情,几千元的大学学费在这里是沉重的负担。牵动我心的还有张大爷的“幸福梦想”:多买几只牛羊。
留在那里的是泪水和汗水,带回来的是使命和责任。一直在讲为人民服务,这次去了农村,“人民”两个字才真正在我心中有了真实而具体的含义,也让我明白了“三农”问题的艰巨性和农村金融改革的艰巨性。作为一名银行业工作人员,我更坚定了探索金融支农路径、致力民生改善的理想信念,哪怕是仅能改善很少一部分人的生活,也是一件很快乐、很有意义的事。
回到开发银行的办公桌前,远离农村千里,心中却还时时听到来自农村的呼唤。都说“流动性过剩”,可在农村,我却觉得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足。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农民群众对于资金需求的迫切性,真切体验到了基层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看到了基层金融在农村发展的广阔空间。农村金融还不仅是投入不足的问题,产品、机制都处于缺位状态。当地村党支部书记提起帮农户贷款盖大棚、帮农户贷款养猪和村里贷款修路的事儿,我和其他几个来自国有大银行的年轻人都直摇头:他们很难成为贷款支持的对象,因为农民的资产有限,很难提供银行要求的担保;农民的收入要看收成,具有不稳定性。目前,农村金融和现有金融业务面临的贷款对象、所处的信用环境、适用的金融产品都是不同的。作为开发银行信贷业务的一名工作人员,只有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才能在信贷工作中注意到农村金融业务的特殊需求,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的金融产品。
农村渴望发展,农村需要发展,农村应该发展。当我拿去的糖果、水彩笔、铅笔盒被那里的孩子一抢而空时,当大人们欣喜地接过我递过去的生活用品时,我看到了他们改善生活的迫切愿望。金融支持无疑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促进因素。探索金融支农之路,是我们作为一名银行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发银行在东、中、西部的农村建设了青年“三同”教育实践基地,来自总行各个部门的117名青年干部成立了若干开发性金融专项课题调研组,奔赴18个省份参加“百村调研”,从“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到“同住同商同建”,围绕村镇规划、农村水利建设、农民收入保障等“三农”问题的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索金融支农的方式和方法,开拓工作思路,探索新的模式。同时,还在宁夏固原南坪村实现了33万元农户贷款的发放工作,并推动了各个基地的助学贷款发放工作。我想,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正需要在为农村、为村民的具体服务中增强自身素质,提升工作能力,推动适用于农村具体情况的制度建设和产品设计。
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于加大投入、在于机制创新、在于产品创新,更在于人的主观能动。两次基层调研,时间不长,却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农村金融的种子。如何金融支农,如何进行有效的投入,如何解决产品和机制,是我从农村回来后不断在思考的问题。我想,惟有不断的实践,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不同的时代赋予青年以不同的使命。我们这一代开发银行青年干部的成长依托于金融支农、改善民生这个时代的大舞台,只有了解了基层的情况,将基层的实际需求与金融政策制定和金融产品创新相结合,才能解决好农村金融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